2013年12月31日

扭轉奇蹟與大嘴鳥

The Family Man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時間是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客觀地來說它沒有快慢之分,只是一點一滴的行進著,對這個世界,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是身處不同時刻,對於時間的感受會有相當大的不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你童年時所感受的時間,和你20歲、30歲、40歲以後都不同。

二十歲以前會以為,十年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單位,不過一但到了某個年紀,突然回過頭看之前的十年,就會覺得那幾乎是轉眼就過去的事。

仔細去回想,檢視從前的人生所發生的事,會發現有數不盡的缺憾。或許有人是那種,把任何事都做到盡善盡美的人,或從不去回想之前經過的事,認為當下好就好。但很明顯的我不是,那些缺憾我大多會記著,如果我記性夠好的話,我會帶著那些去提醒自己,盡量不要在之後又做了一樣的事。

這張畫,對我來說算是彌補某個缺憾,以及表達某些,我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話。或許這也是你沒辦法說的,在某個時刻你選擇放掉的機會,連一杯咖啡的時間都無法投入。重點不是時間的長短,也不是距離,而是心在哪裡。

我想念你,但沒有想要見你,祝福你,但不會親口告訴你。

願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都能夠好好生活,給遙遠的朋友們,給我來不及對你說太多的朋友,謝謝你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你這個人。

感謝許多奇妙的時刻,那些已經是最棒的奇蹟,所以沒有必要再奢求些什麼了。


























一年又過去了,無論此刻的你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請相信我是誠心地祝福你,新年快樂。

2013年12月20日

影癡俱樂部日記,2013耶誕賀年卡片設計



這一年很快就要結束了,今年發生了很多事,有的能夠和人分享,有的只能默默地藏在心底,讓時間慢慢地思考那些事情。

這一年是[影癡俱樂部日記]這個主題第一次的展覽,很開心能夠將這個想了很久的想法付諸實行,然而在那之後,我也希望能夠繼續以這個概念為主題,繼續延伸創作。

每年的耶誕節這個時候,是個非常適合寫卡片給身邊的人,或是許久不見的朋友,一個一年一度的機會。我個人還滿樂於製作卡片的,將一些想法集合在一張卡片製作出來,然後背面寫一些平常可能說不出來的話,或是簡單地想表示記得某個朋友,希望他過得好。

於是,我希望能夠把這件事當成創作,關於製作卡片這件事。這次在設計卡片上,一樣請到了長期合作的設計師韶wei,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結合今年關於電影的展,在風格上延伸設計,然後選定一部聖誕節有關的電影,做成一張卡片,能夠給任何人使用。

關於正面的圖,畫的是關於扭轉奇蹟這部電影,那是尼可拉斯凱吉演的一部電影,概念有一點類似狄更斯創作的耶誕故事現代版,應該有滿多人看過這部電影。我選定的場景是一個機場旁的咖啡廳場景,男女主角面對面喝著咖啡,而外面正在飄下一些雪。

選定這部電影為創作主題,一方面當然是自己很喜歡,再來就是也希望能夠藉由那部電影傳遞一些訊息。那個場景有一種魅力,如果你看過電影,或試著和人分享這部電影,會了解到那個下著雪的咖啡廳,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時光。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邂逅,錯過或把握住當下的機會,或許只是短短一杯咖啡的時光。

關於畫作的詳細敘述,我想留在之後繼續寫完,回到這張卡片本身,我希望能夠傳遞一種珍惜和把握當下的想法。對我來說這種想法,才是聖誕節應該存在的意義,寫一張卡片,讓自己真正的慢下來想一下,應該要對誰,表達一些什麼感覺?

卡片的背面,很簡單的是一段耶誕新年祝福,紅色的字,與綠色的logo搭配,是這張卡片較明顯的關於耶誕節的形象。另外除了作品標示,和少數文宣以外,留下的大量空白是給人寫字的空間,你可以在上面寫些什麼,然後將它交給任何人。

這張卡片的功能就是一張耶誕卡,我希望它是一個開放的狀態。除了我個人少量印刷,自己用和分享給朋友使用之外,從今天到明年1月1號為止,也將這張卡片的高解析圖檔,放上網路給人自由下載。如果你喜歡這張卡片,你也可以自己下載印出來,自己動手做卡片。


希望你們喜歡這張卡片,也希望你們能夠寫些什麼,告訴你們身邊的人,一些關懷和思念。我在這邊僅以這張卡片,分享這張卡片的心意,將祝福獻給所有看到這邊的人,預祝各位聖誕節快樂,新年快樂。


--------------------------------------------------------------
高解析圖檔連結,連結為google雲端硬碟,檔案持續到2014年1月1號為止

耶誕卡正面

耶誕卡背面


另外,如果有任何人想要我寫的卡片,不嫌棄我寫字非常醜陋的話,請將地址和名字寄到我的信箱,我會在聖誕節前後那個時間寄出。
我的信箱
vipersky@msn.com


2013年12月3日

2013金馬影展筆記,關於15部電影,後記(下)

片名: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
-------------------------------------------

今年影展結束前的最後兩部片,是柯西胥導演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以及[愛情躲貓貓]。認識這個導演的電影,算是今年影展的收穫之一,他的電影很值得一談,尤其是關於導演與演員這件事。

基本上,電影導演這件事就類似於電影裡面的神,擔任一個全知的位置,引導劇情該走到哪裡,鏡頭要抓入多少東西,在電影裡放入多少資訊和線索。而演員,主要就是聽命於導演,照著劇本需求去表演,將角色"演"到定位。特地把"演"這個字強調,是因為演員知道他是在表演的狀態,那是他的工作和技能,一種模仿真實情緒狀態的技巧。所以很單純,那是演,即使演員當下的情緒和感受是真實的,但那些都是為了電影所做,並沒有暴露出演員真正的內在。

會特地先講前面那些,是因為我想把重點放在演員,關於演員(人)和鏡頭的距離這件事。從[藍色就是最溫暖的顏色]這部電影談起,我們會看到電影使用了許多特寫鏡頭,被放大的人物表情,餐桌上咀嚼食物的樣子,以及塞滿整個螢幕的做愛特寫。很多時候鏡頭已經是無關乎構圖的好看與否,而是要讓演員,赤裸裸地暴露在觀眾面前。那種接近的距離,甚至是能夠令人窒息地,感受到壓迫。

在這樣的鏡頭之下,對於演員來說是困難的,與其說那是演,更接近是一種被解剖觀察的感覺,每一個台詞和臉上細微的表情,說話的頻率和聲音都要是真的。如果演員不真,那麼這部電影幾乎就無法成立了,因為電影看上去就像是這些演員的生活切片,讓觀眾一段段仔細的窺視電影人物們。

這部電影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你可以從中體會到愛情,而且是非常刻骨銘心的那種。看著電影裡的兩位女主角,你可能不會意識到所謂同性戀,所謂異性戀或是任何型態下的愛情,這之間有何不同,因為那就是愛情。從她們見面的第一眼起,從無數交談的話語中,身體的探索和欲求,到最深情的告白。

艾瑪對著愛黛兒說著: 而妳無邊無際的溫柔,將伴隨著我一生一世。如果不是這樣的電影,那句台詞不會具有如此深刻的力量,讓人痛得要落下淚來。那一刻,演員和觀眾,電影和現實是完全重疊在一起的,中間似乎並沒有被什麼東西隔著。

至於導演,我想他應該不需要再說什麼了,因為那些演員和電影本身已經說得夠多了,關於那最溫暖的顏色。

======================================

片名: 愛情躲貓貓/Games Of Love And Chance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

-------------------------------------------

看完上一部片後,回頭來看柯西胥導演較早期的這部電影,是相當有趣的。同樣地討論到愛情,這部片輕鬆許多,也可愛了些。雖然電影背景有著某種程度的寫實,關於阿拉伯貧民社區的背景設定,以及對未來不抱希望的黯淡少年,但因為戀情這件事的萌芽,讓故事有了一點小小的希望。

很難想像因為一個小小的告白事件,造成少男少女之間越滾越大,越來越奇特荒謬的劇情發展。青少年們的日常片段看來如此真實自然,好似觀眾真的在旁參與一般,看那些小小的口角,小小的煩惱,牽扯地多麼沒完沒了。或許這種沒完沒了的感覺,有點令人煩躁,覺得推向核心主題的進程太慢。但演員之間寫實般的互動,許多不經意透露的小細節,也令人能夠享受到這種故事的樂趣,好像自己能夠額外從電影裡,看到更多東西。

回到上面一篇講到的,關於導演和演員這件事。至少從這兩部電影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柯西胥導演的風格,他善於塑造人物,或者也可以說是去挖掘演員自身,然後用一種類似紀錄的手法,讓人物自己去說故事。我不確定這樣子的風格究竟是好是壞,但演員的確因此表現出了另一種,不同於"演"戲的表現手法。即使話說回來,這樣子的演員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應導演要求而表演出來的,但這似乎也讓電影這件事,離真實和觀眾更靠近了一些。

為何我們愛看電影,為何凝視著那些鏡頭下的,和我們相似的臉孔?或許能夠從柯西胥這類的導演,從他的電影演員身上,找到一點點提示。

然後,今年影展真的很慶幸是以這部電影做為結尾,以我個人來說是相當喜歡這部片。




========================================




後記:

這幾篇文章終於寫完了,有點交作業的心態,也稍微嘗試看能不能寫出些新東西。如果要說這些東西有什麼參考價值的話,我覺得只有對於電影的熱愛,而這其實也並不是能夠拿來參考的,更談不上有何價值。

做為電影迷,能夠常常看電影就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了,然後我也試著將自己喜歡的事,透過創作變成作品,試著去發表和持續下去。我不知道如果要讓這件事成為他人眼中的成功,可能需要花上幾年,但我想能做的就是持續創作下去吧。當然,也要一直看電影。

最後,今年金馬影展到金馬獎50,最讓人感動的真的就是李康生得獎這件事了。那一刻我真的快哭了,哭的原因是這個演員終於被公開認同,而且是在台灣的金馬50年這麼特別的日子裡。



那一張臉,蔡明亮拍了好久好久。做為演員,李康生演活了我們好緩慢好緩慢,而又短暫的生存痕跡。




感謝這個世界有電影,2013,金馬影展筆記。



2013年11月28日

2013金馬影展筆記,關於15部電影,後記(中)

片名: 腳踏車大作戰/ Wadjda
導演: 海法阿爾曼蘇爾/ Haifaa Al-Mansour
--------------------------------------------------------
這部電影是我私心覺得,這次影展片單裡最好看的一部電影。它非常的簡單,沒有太複雜的敘事和拍攝手法,但能夠輕易打動人心,我想這是因為電影本身擁有足夠的誠意。

電影以沙烏地阿拉伯這個國家為背景,這是個對許多人來說相當陌生的國家,尤其是這個國家的女人,我們只知道她們總是矇著面紗,但不知道她們的故事。所以這部電影為那些女性發聲,討論關於阿拉伯社會兩性不平權的問題,溫柔而不尖銳地,用說故事的方式緩緩地讓觀眾看見。

溫柔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部分,它透過瓦嘉達這個小女孩的視角,去觀察這世界。她說,她的媽媽應該擁有一個頻道,因為媽媽擁有全世界最美的歌喉,應該被其他人欣賞。無論社會和家庭多麼虧待母親,對她來說,母親才是最重要,世界的重心。小女孩試著用她的方法,從自己開始慢慢地改變生活中的一切,從想要得到一部腳踏車開始,從了解可蘭經的內涵開始,她不帶任何偏見地學習和嘗試。這部電影只是希望觀眾看見,而不執著於讓人接受任何主義或信仰,溫柔地包容一切。

只可惜,這部電影無法在沙烏地阿拉伯上映,因為當地沒有任何一間電影院。除了我們,那裡的人更應該要看這個故事,看看電影裡勇於嘗試的女孩,以及她的母親,所有美麗的女性都應該被尊重。




======================================

片名: 觀光客出沒,注意! /Sightseers
導演: 班偉特利/ Ben Wheatley
----------------------------------------------------
這是部超賤的公路電影,就如同電影裡男主角總愛嚷嚷著,他是如何被人破壞了關於他與美好風景的回憶。而這部片,也破壞了我對於公路電影的美好期待。

這部片真的很賤,很重要,所以我再說一次,這部片真的很賤。它沒有任何正確的道德觀,沒有好看的男女主角,沒有美麗的愛情,沒有友情沒有親情,也沒有對於小動物和自然的愛。如果抽掉公路這件事,這只是一部連環殺人魔電影,然後我們的視角是在殺人魔這個角度。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口味比較特殊的觀眾會有興趣,這部片夠B級也重口味。我本身也會看B級電影,但是,這部電影和公路元素結合起來的樣子,看起來就是特別讓人想找個什麼東西來摔,然後再踩一踩。

總而言之,導演破壞了我心中某一塊純粹的土地,接著還在裡面埋屍體。

這部片大概是這樣的感覺,打更多字只會覺得又浪費了更多生命。




=====================================

片名: 洛城警察壞壞事件/ Wrong Cops
導演: 昆汀杜皮爾/ Quentin Dupieux
--------------------------------------------------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個導演的作品,上一部是[神祕小狗失蹤事件]。基本上,上一部看完的感覺是一頭霧水,覺得這個導演應該不是正常人,對它的評價是有趣和無聊各一半。那麼這次為什麼還要再來看這部電影呢,我想除了想看素顏又孬孬的瑪麗蓮曼森以外,是想要再次確認這個導演到底在想什麼,這次又會拍出多麼不可思議的電影。

果然,那奇妙的"電波"又在電影裡出現了,稱之為"電波",是因為不知該如何看待這部電影許多詭異的情節。那些奇異的演員表現,跳脫常軌的日常和劇情,已經怪到自成一格,好像看不懂是觀眾自己的問題一樣。我想電影院的觀眾裡,應該大部分人都是看不太懂的,但我可以感覺到我們都試著去適應這部電影,找到這部電影的電波,好讓我們有理由繼續坐在電影院裡面。

最後,以結論來說,如果導演又拍出了下一部電影,然後又被放到影展的片單裡。我想,我應該還是會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劃下電影票,最後在電影院看片的時候,感到有些懊悔。





=======================================

片名: 天注定/ A Touch Of Sin
導演: 賈樟柯/ Zhang Ke Jia
----------------------------------------------------------
或許應該先看過[三峽好人]這部電影,那麼我對賈樟柯導演的評價,就不會從這部片的看法開始。

這部片所要探討的,對於貧富不均和資本社會的議題關懷,應該很容易看得出來。但可惜電影中的暴力和刺激太多,而關懷,反而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一段段短篇故事,以天註定這個點做為串連,想要表現人生百態,各有各不同的命。

無論是在林沖夜奔之後的,現代武松打虎的水滸英雄,有家庭的神秘殺手,厭世的青少年,俠客般的婚外情女子。這些故事中參雜了許多隱喻,也放進了許多真實社會的情節,但最後卻都用一個極高的劇情張力點,來為各自的故事總結。這可能不是相當好的做法,除了血液和暴力以外,除了死亡這件事,應該還有辦法更好的去說這些故事,至少,每一段故事並不都那麼需要急轉直下。

我想說的是可惜了,如果把暴力美學和這部電影想要關注的部分拆開來,或許都可以各自成為不錯的電影,但想要把這些都加在一起的結果,就成了一部不上不下,難以定位觀眾取向的電影。





=========================================



片名: 龐克小貓拆政府/ Pussy Riot - A Punk Prayer
導演: 麥克勒納, 麥辛波斯德洛金/Mike Lerner, Maxim Pozdorovkin
-----------------------------------------------------------------
相當值得一看的紀錄片,或許我們會對遠從俄羅斯開始,在世界興起的青年革命之火稍微有些了解,這是在我們的時代正發生的事。

影展翻譯在中文片名選擇了"拆政府"這個字眼,除了之前興起過的拆政府運動之外,應該也是想讓這部片所記錄的,關於Pussy Riot這個藝術行動團體,她們在俄羅斯社會下所遭遇的事件,和我們當今的社會現況做一些對比和思考。

Pussy Riot是一個藝術行動團體,她們的行動意圖,基本上是藝術表現大於政治動機的。或許以Vladimir Majakovskij所發表的[藝術是敲打世界的鎚子,而不是映照世界的鏡子 ],這個論點來說,他們所做的是相當具有積極性,希望能夠改變一些什麼事的藝術行為,那是有部分政治意圖在的。也因為這種藝術行為,讓她們的行動不能夠單純的以創作,以藝術自由這個名義開脫。尤其在俄羅斯,政府和宗教勢力較龐大的社會,如果同時踩到政治與宗教的線,會讓問題變得非常複雜。

電影記錄了Pussy Riot在2012年2月,她們在莫斯科基督救世大教堂,進行藝術行動以後,接著被捕入獄的三名成員,這之間約六個月的審判過程。那些事如果發生在台灣,可能我們會覺得它不是太嚴重的事,政治人物不會認真看待,社會上會有些輿論,可能會占據了幾天的新聞版面,然後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在俄羅斯,他們的社會和法律非常認真看待這件事,即使不一定真的依法有據,但仍然經過了許多形式上的程序,去定義或定罪這起事件。

這部紀錄片讓人看到國家機器,法律的遊戲規則,它是有許多瑕疵存在的,端看執政者或社會輿論的壓力,就能決定造成何種結果。令人感傷的是Pussy Riot的成員,她們在法庭上為自己的辯白,無論是多麼動人真摯的話語,在法庭上並沒有能夠左右判決結果的作用。對於亟欲把她們定罪的人來說,那些只是詭辯,只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表演。因為發生的地方不同,在大教堂的表演是犯罪和不道德的褻瀆,在法庭上宣揚自我立場的論述,成為了把戲和表演。

無論如何,我尊敬那些拿起鐵鎚的人,如果沒有他們,這個世界將停止進一步地思考,也難以真正的了解自由。



-------------------------------------
(待續)

2013年11月26日

2013金馬影展筆記,關於15部電影,後記(上)

02.
片名: 寂寞拍賣師/The Best Offer
導演: 吉斯皮托那多利/Giuseppe Tornatore
----------------------------------------------------
原本以為這次會有時間,一一寫些關於這次影展看過的電影,但時間上實在是沒辦法。如今影展就要結束,我個人的片單也已看完,在最後,雖然不會每部電影都用很長的篇幅,但我還是希望寫點關於這次影展的東西,和一些想法。

以下筆記的排列順序,也是我這次影展看片的前後順序。

首先是[寂寞拍賣師],這是部相當值得一看的電影,以劇情完整度,演員表現,攝影和美術,音樂性等電影所能包含的事情,都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簡單的說,它可以被列入今年前三可看的電影之中,像是這種程度的好看。

短短的兩個多小時裡面,電影裡有太多細節不容易馬上被看到,雖然討論的可能都是同樣的一兩件事。關於藝術的原創與贗品,這其中的價值是否可能被重新檢視,如果該將這些事以價值去衡量的話。又或者,以同樣的論點去討論愛情,能否去衡量,又能否完美的模仿,拼湊出看不見的那些事物。

何謂真實,何謂價值,讓電影牽引觀眾,從迷霧中去窺見故事的本質。




===========================================


03.
片名: 搖滾紀年:滾石1965/ The Rolling Stones Charlie Is My Darling - Ireland 1965
導演: 彼德懷特海德, 米克戈夏努/Mick Gochanour,Peter Whitehead
------------------------------------------------------
對於滾石合唱團,個人沒有太多特別的感情,所以看完沒有特別的感受。不過這隻記錄片,呈現了60年代關於超級明星,瘋狂的搖滾樂世代的社會切片,光是看著那個時代的鏡頭所記錄下的事情,那些有意義或沒什麼意義的時代之聲,就能從中稍微得到一些樂趣吧。




==========================================

04.
片名: 搖滾瞬間/Who Shot Rock & Roll: The Film
導演: 史蒂芬柯沈思/Steven Kochones
--------------------------------------------
這部是和上一部同場放映的,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部紀錄片。電影討論到許多經典的樂團和明星,在那個沒有那麼多網路影片可看的時代裡,音樂和唱片封面形象的關係有多麼密不可分。攝影捕捉到的樂手,那些被當作唱片封面,雜誌,報刊的那些影像,是如何影響了音樂的傳播,帶動了每個世代的潮流,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世界。

搖滾樂如果可以改變世界,影像的力量該是功不可沒的。





=========================================

05.
片名: 英倫怪咖/We Are the Freaks
導演: 賈斯汀艾德嘉/Justin Edgar
---------------------------------------------
如果要用[猜火車]去比較這部電影,我想看完可能會覺得失望,或許同樣都是徬徨的英國年輕人,次文化和糜爛的玩樂生活態度,但骨子裡想討論的事情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電影暗諷了勵志片之類的成長電影,但結局其實也和一般的勵志片沒有太大不同,以一種不太在乎任何事的態度去說故事,可其實也希望能夠在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發。有點自相矛盾的電影,不過幸好也有一點清新。





========================================

06.
片名: 神父精煩惱/The Priest's Children
導演: 文科布雷森/Vinko Bresan
----------------------------------------------------
電影看似是幽默的諷刺喜劇,卻嚴肅地討論了關於宗教,道德和信仰等不容易被客觀討論的議題。以故事中的離島小鎮為故事場景,那似乎是個離上帝有點遙遠的地方,雖然那裏有教會,有神父,有信徒,但那座島上鎮民們的所作所為,包含神職者本身在內,都或多或少地偏離了原本該遵從的信仰。

電影以荒謬的劇情發展,讓故事局面越來越難以收拾,處處引人發笑的情節,演員群們微妙的戲劇表現,要笑不笑地讓觀眾感到微微地不安。無法開懷大笑,那是因為觀眾意識到了道德,如果那些荒謬漸漸地太過於真實,那就越來越難以放心地笑出聲來了。



===========================================

 07.
片名: 青春殘酷練習曲/Harmony Lessons
導演: 埃米爾拜加津/Emir Baigazin
------------------------------------------------ ------
如果"惡意"這件事,有可能成為美麗的話?

這是部相當殘忍的電影,同時也相當優雅美麗,鏡頭下的哈薩克草原,蒼白的雪景和少年,深紅色的血與屍體,都收斂地表示著無可避免的死亡,以及和諧。

在視覺上,這部電影相當適合呈現殘忍的鏡頭,但導演似乎並不特別去彰顯那種立即性的暴力,而是用了許多隱喻,去帶過了觀眾可能預期會有的刺激畫面。於是大部分的鏡頭都是漂亮地,觀眾只能從微小的線索裡,去想像電影裡那些可能發生的殘酷畫面。或許就像是這部電影背後的惡意,它並不是那麼地顯而易見,在凝視裡,在言語中,在團體生活,在階級和身分之中。

若不是因為惡意所產生的現實結果,在椎心刺骨地痛楚之中,難以理解活著這件事,有多麼巨大而深刻地,令人無力承受。或許只因我們只是人,而無法領略這個世界所要給人承受的,究竟是什麼?



============================================

08.
片名: 無路用之王/Prince Avalanche
導演: 大衛高登葛林/David Gordon Green
-----------------------------------------------------
魯蛇,loser這個字眼近年來好像新聞也會用,或者是以人生勝利組這個類別,來定義或區分一些族群。以我個人來說,絕對不是會被分在人生勝利組那邊的,所以似乎也因此特別喜歡看這種魯蛇類型的故事。

簡單來說,這是大魯蛇帶小魯蛇,一起工作也順便展開的公路電影。沒有漂亮的女主角,沒有終點和目標,兩個男主角也都不帥,唱歌也不好聽。老實說,這部電影看到一半時,覺得實在是有點難看。讓我持續看下去的理由,是公路的景色,以及似乎不多的背景音樂。

不過,孫子兵法中的<九地>篇說得好,[投之亡地而後存,致之死地而後生]。當你攤坐在電影院裡,對正在放映中的電影不抱太多的期望以後,慢慢地就會覺得其實沒那麼難看,就連兩個男主角看久了也順眼多了,然後開始可以有所感動。

認真的說,電影在最後部分的處理是相當不錯的,一點隱喻和有些懶散的放鬆感,令人能夠真的覺得開心。畢竟人生就是這樣,再壞也不過就是如此了,至少還有一口氣在,能夠唱唱歌,曬曬太陽和走走路,也就也沒什麼好再難過的了。



=========================================

09.
片名: 愛溢狂洩/Celestial Wives Of The Meadow Mari
導演: 阿列克謝費多爾琴克/Alexey Fedorchenko
----------------------------------------------------

可能的話,我希望把這場的電影票拿去退錢,但是電影都看了,也只能想想到底是哪裡讓我那麼不喜歡,就當作是上一課。

首先,這部片的節奏相當亂,你無法輕易跟上和預期這部電影,理解它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事情。它似乎是有文本改編的,一共是二十幾篇的寓言故事,以二十幾個女孩為主角的短篇集,我可以理解部分那些像詩般的隱喻,但感覺像是在看詩作的插圖,這部電影沒有讓我感覺到跳脫於文本之外的獨特性。

如果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沒有邏輯,以它特有的法則持續到電影結束,那麼我會感覺到有些意思。但是到了電影最後,又有點像是世界大同的統一性,美好到前面的摸不著頭緒好像都是假的。

我實在是無法抓到這部電影傳送過來的訊息,所以只能說,頻率應該是沒有對好。



============================================

10.
片名: 小蝦米的逆襲/Workers
導演: 荷西路易斯瓦勒/Jose Luis Valle
-----------------------------------------------------------------

原本的預期這部片會是喜劇,而確實也是如此,但是,跟預想之中好像有太多的落差。或許這應該怪罪於中文片名,用了"逆襲"這個字眼,那讓我想到了夏亞。

其實這是部有點可愛的電影,但也有些無聊,長鏡頭,緩慢地,好似在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片段般。奇妙的是雖然鏡頭緩慢,但有時下一個看似差不多的鏡頭,卻是電影故事中經過了幾天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的轉換。這種跳轉的感覺不太容易去習慣它,但還算是有趣的部分,和其他特別緩慢的鏡頭形成一種對照。

而在故事上,雖然我說這是有點可愛的電影,但也有許多非常現實,甚至令人非常難過的地方。電影中的那些主要角色,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勞動者,他們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在工作,把青春奉獻給雇主和公司。但在現實情況下,他們不見得能夠順利退休,有機會得到另一次人生。這件事情,在電影以外的現實世界也是如此,然而,電影給了這些勞動者一個機會,讓他們反擊一次他們的雇主和人生。

黃昏之後的最後反擊,這是電影中的角色們,以及這部電影可愛的地方,雖然也有一點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大半輩子都被壓著的勞動者,用他們的人生去拼搏的最後一擊,可能不會那麼優雅,那麼講求遊戲規則。他們要的是遲到了太久的正義,無論使用任何方法,就像當年那些在頭上敲著鍵盤的人一樣,為了自身的利益,千方百計,不擇手段。

致偉大的勞動者們,你們不會是孤單的。

 (後七篇待續)

2013年11月9日

[郊遊] 2013金馬影展筆記-01

英文片名: Stray Dogs
導演: 蔡明亮.Tsai Ming-liang
-----------------------------------------------------------------------------------------------------------------------

前幾天,看到家人們在客廳看電視,當時正在播出某個談論時事的節目,內容在講什麼已經忘記了,但印象深刻的是某個名嘴來賓,他的頭銜掛上了"社會觀察家"這幾個字。這件事一直讓我放在心上,時不時會拿出來想一下,為什麼那個名嘴可以稱為社會觀察家,以及什麼才叫做社會觀察家。

我在想,順應潮流和輿論,刻意討好某部分群眾的名嘴,是不該以社會觀察家這個頭銜自居的,或許用某種潮流的代言人,直接以團體領袖,甚至是教主這種頭銜都來得確實多了。至少,"社會觀察"不該是這麼膚淺的事情。



在今天看完蔡明亮的[郊遊]以後,我又再一次地想到了上面的事情,關於"社會觀察"這件事。

不知道是從幾年前開始的,在路上常看到許多舉著建商立牌的人,他們用身體支撐著那些廣告,斗大華麗的字體寫著新落成的住宅特區,指引我們往哪裡去或打什麼電話,可以找到廣告中的夢幻居所。這麼多的建商廣告,這麼多人在從事這件工作,那麼這個城市應該是不少人都有地方住,或有能力買那些房子吧?

但事實並非如此,舉著牌子的人大部分都和那些房子沒有關係,他們只是方便使用的活動招牌罷了。這份工作沒有任何的創造,或是所謂的工作意義,只要牌子還立著,沒有人會在意舉牌的人做出了什麼表現,在想些什麼。而蔡明亮導演,他試著借用這個身分,讓這些人講一點故事,關於那些立牌後面的人,他們的臉孔,他們在想些什麼?



這部電影的時間和鏡頭是緩慢的,緩慢到像是和真實時間一般。看著李康生的生活,和[青少年哪吒]那個時期年輕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的李康生,像是這幾十年來,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某處一般。由於鏡頭是漂亮清晰的,它清晰到可以看見李康生臉上的每一個細紋和毛孔,經過歲月的一張父親的臉,稍微鬆弛的面容,和深刻了許多的眼神。

電影赤裸裸的捕捉李康生,以及他兩個孩子的生活,或者該說孩子這個角色,在電影裡只是為了加深成年人面對社會現實的陪襯作用。因為孩子,所以沒有辦法逃避,因為得生活在這個社會,所以再無奈的事情也都只能默默承受。

電影並沒有放入太多的事件和劇情,來表現角色在電影裡的心路轉折,反而是非常重視演員在每一顆鏡頭裡,在某個事件,或者只是無聊的狀態下,自然產生的情緒。蔡明亮自己都說,這部電影主要是在看他的演員們,這部分的確不假,但除了演員表現以外,這部電影所包含的許多社會元素,也令人無法不去注目。



在車水馬龍的車陣之間,分隔島上的李康生唱著歌,因為鏡頭剛好對著李康生,不然可能沒有人知道,也不會有興趣聽他在唱些什麼。大賣場與廢墟,封閉的日常生活,與不可思議的郊遊。

這是一部讓人慢下來的電影,如同蔡明亮以往的作品一般,只是這次更慢,更純粹的緩慢,甚至緩慢到可以分心。

一般以電影來說,會讓人能夠抽離當下注目的電影狀況,甚至令人不耐煩,就是一部難以成功的作品了。但是蔡明亮似乎就是要這種慢,讓人會分心的慢,讓人看看鏡頭裡的所有東西,審視畫面,聽空間的聲音以及人的喘息聲,偶爾還有些畫面之外的雜音。

因為緩慢,所以電影裡每一場戲都被拉長,從一次演員的表演方式和意圖以外,觀眾自己還可以看到其他的東西。比如說我看到李康生和高麗菜的對手戲,看了看覺得難過想哭,但又有點想笑出來,因為那畫面實在有點愚蠢可笑,但笑一笑又覺得有點悲哀,關於人這件事,就是這麼蠢,可也常常想不透為何如此。



最後,蔡明亮說台灣的電影不太自由,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拍一部自己喜歡的,甚至可以說是自溺的電影。以自溺這個字眼形容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點都不過分,但也因為有這部電影,觀眾才能透過導演的眼睛,看著它是如何觀察我們這個社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演員,一位導演可以如何用幾十年那麼漫長的時間,記錄著,表演著,去說一個故事。

那是蔡明亮的郊遊,李康生的郊遊,走在另一端我們不熟悉的世界,孤單的觀察,以及漫長的郊遊。

2013年11月5日

[淺談青年漫畫] 櫻桃症候群,北崎拓


其實一直都想要好好寫些關於青年漫畫的文章,隨著年紀增長,愛看漫畫這件事雖然依舊,但除了海賊王,火影忍者之類以外,也越來越喜歡題材風格多變的青年漫畫。


我對北崎拓漫畫最早的印象,是從我國高中看的[風速少女]開始,記得那是個以女生為主角的馬拉松競賽故事,有愛情熱血等青春元素,至於故事情節就差不多都忘掉了。但是印象深刻的是,那部雖然是以男性為主閱讀群的作品,但也有許多女性的視點在裡面,對那時候的我來說,提供了不同於傳統少年漫畫以外的觀點。

近幾年再看到北崎拓的作品,就是他著名的[邱比特的惡作劇]系列,這系列的長篇漫畫一共有[虹玉][櫻桃症候群]以及今年才完結的[慾望的印記]這三部。以我個人的喜歡程度來說,第一名會是[櫻桃症候群],再來是第一部的[虹玉]。而對於今年才完結的[慾望的印記]來說,雖然它還是不錯的作品,但以故事的完整度和張力來說,[櫻桃症候群]這部作品還是較合我胃口,人物的塑造也較立體深刻。

談到了人物塑造這件事,我想很多看漫畫的人,都會認同故事人物的細膩程度,會對於作品的好壞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好的漫畫角色能夠感動人,讓人一直喜愛某個角色,好似那是個和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我們都認識的人。

北崎拓的[邱比特的惡作劇]這系列,描述的都是有點奇幻和稍微情色的愛情故事,基本上充滿許多不可能會在真實世界發生的設定,但是即使是再荒謬的故事和情節,角色的反應卻都很細膩,有時候看似過於浪漫,但往往馬上又讓讀者發現故事中現實的一面。
有種說法是荒謬到一個程度,就有可能在荒謬之中發現那其實是另一種寫實,而這系列建立在荒謬之上的故事,用來敘述關於愛情的那些故事,看起來也只是剛好而已。


回到我主要想分享的,關於[櫻桃症候群]這部漫畫上,熟悉作者這系列作品的人,會曉得在人物設定上,又是作者常用的雙女主角線的故事。無論是因為命中注定的蕾娜,或是最親近深愛的麻生,主角阿川宗則和這兩位女主角之間的故事,一直都不容易讓人預料到之後的發展。

劇情設定了許多看似不可抗,比如說命中注定,或是人情世故等超現實或現實的因素,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會發現那些開始的設定會不斷被質疑,或者是重新被定義。至於角色塑造上,除了男主角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設定上極端不同的女主角,他們之間的對手戲,以女性的視點去進行故事的發展。

以北崎拓優秀的畫工所繪的角色上,會覺得那些漂亮的人物,無論是男女主角,配角甚至是立場不同的反派角色,大部分都很難讓人真心的討厭。在畫面呈現上,這是漫畫和現實故事最大不同的地方,讓很多可能非常醜陋的東西,變得令人接受和輕易看待。因為這樣,也令讀者能夠感受到溫暖,對於故事產生期待和鼓勵作用,雖然它還是藏了不少現實的陰暗面在裡面,但因為貼近現實,才更真誠了一些。

關於故事內容和情節我盡量不想分析,希望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找來看,我只能說如果你對於愛情故事有一點點期待,但又已經超過了少男少女那樣的情懷和年紀之後,或許你可以看看這部漫畫。


這是適合給心理上的青春期結束,或者是不曉得,青春期在什麼時候早就結束的成人漫畫。


2013年9月22日

Kill Your Sons

會找這首歌出來聽,是因為今天在當代館值班時看了一件作品,Paul Wiersbinski的錄像<群體效應>。

那件作品談的是關於人類與社會,以及人們所慢慢建構至今的,極其複雜的現代世界。

作品中提到這首歌的部分,是提到了Lou Reed在17歲的時候,曾被父母強迫進行[電痙攣治療],目的是希望能改變他的同性戀傾向。因為這個事件,讓他在好幾年以後,寫出了kill your sons這首歌。
這首歌聽起來不會讓人心情變好,但有種迷幻的氣氛把人拉進去。

我似乎能想像自己躺在平台上,然後突然遭受電擊,接著頭昏眼花,眼前一陣白,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是什麼樣的人?

當然如果真的遭受電擊,那種瞬間的恐懼和衝擊性,應該會噁心到令人難以想像,當下連身為人的基本意識都不一定能保持著。

然而這個電擊的代價,是為了什麼?

在[電痙攣治療]還流行的時代,我相信這件行為並不是為了要謀殺誰,而是希望能[導正]少數人,讓他們變得和大多數的正常群體一般。

消除個體中不利於群體發展的因素,為了整體,拔除特異性,為了和諧。

於是有人發明了電擊器,有人調整和實驗機器效果,有人負責揭發,有人說服群眾說這一切為了真理,或者是欺騙,或者是盲目和愚昧,而有人僅只是袖手旁觀,所以結果是某人被送上那張冰冷的平台。

我想,在現在這個時代,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有許多人是不安地,擔心著未來,懷疑我們的社會是否還有一些公平和正義。

或許今天我們可以逃,明天也可以,後天,大後天,然後一直置身事外地視而不見一切.....

我想說的是,不要殺了我們的孩子,不要給這塊土地的人,在未來只有少得可憐的選項,和坎坷不已的路能走。

真相可能太難以理解,關於我們周遭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那不是誰下台誰道歉就能解決的事,因為可能連那些人都只是扭曲的機器裡,小小的一個零件。
但反之亦然,能夠改變現況的契機,也是可能從某件微小事物開始的。

我不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但是我希望你能相信自己的人性和善良,也相信自己還擁有力量,挺身而出去改變一些事。

不要再輕易的接受欺騙,讓謊言家們離開發言台,為了這塊土地的未來。


-------------------------------------------------------------

Kill your sons歌詞

Songwriters: Reed, Lou
All your two-bit psychiatrists
are giving you electroshock
They said, they'd let you live at home with mom and dad
instead of mental hospitals
But every time you tried to read a book
you couldn't get to page 17
'Cause you forgot where you were
so you couldn't even read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your sons
don't you know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They're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until they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away

Mom informed me on the phone
s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about dad
Took an axe and broke the table
aren't you glad you're married
And sister, she got married on the island
and her husband takes the train
He's big and he's fat
and he doesn't even have a brain

They're gonna kill your sons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until they run away

Creedmore treated me very good
but Paine Whitney was even better
And when I flipped out on PHC
I was so sad, I didn't even get a letter
All of the drugs, that we took
it really was lots of fun
But when they shoot you up with thorizene on crystal smoke
you choke like a son of a gun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your sons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Don't you know they're gonna kill, kill your sons
until they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run away

--------------------------------------------------------------

原曲Lou Reed - Kill your sons (197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ECLtFwNmM



Kill Your Sons - Lydia Lunch

這是我找得到翻唱最好聽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_VmeoVMr4

歌詞轉自
http://www.lyricsfreak.com/l/lou+reed/kill+your+sons_20085253.html


2013年8月5日

2013野台之後


三天的野台開唱下來,最爽快的團可能是MAN WITH A MISSION,野狼頭酷到不行,而且居然還有機關能讓眼睛發光.....!!

其實到了第三天是最有趣的,漸漸地熟悉每一個舞台位置和週邊場所,覺得那些地方像是自己家後院一般的熟悉,好希望表演一直都有,音樂一直都可以不要停。這次的野台實在讓我太印象深刻,除了在懷念的兒童樂園舉辦以外,也是因為有以前一起聽音樂的夥伴,從大學那時候就什麼都可以聊的同學,漫畫家簡振。

野台的標語寫著,[NO FORMOZ,NO SUMMER!]。那麼是不是我們已經有四年不曾有過夏天了?

好久以前就喜歡的樂團,到了現在可能變得不是那麼喜歡,或者對於那些團的情感變得有些複雜。原本還考慮著要不要聽1976,然後在等紅燈,準備過馬路去對面的舞台時,聽到對面傳來摩登少年這首歌的旋律,瞬間所有感覺好像都回來了。我們在紅燈還在倒數時,就跟著唱這首歌,然後一路唱著往1976表演的舞台走去。我們擠到舞台較前方的位置,然後站定開始搖擺,最後跟著態度這首歌大合唱和跳起來,那個時刻真的有種我們還是少年的感覺,可以不考慮太多,為了某些事而瘋狂。

這幾天,和好久不曾好好聊過的簡振提到,我們以前總是一起去聽團的那些朋友,大學時發生的許多事,覺得好像還是不久之前的事一樣。然後,我們聊到一個點,覺得很欣慰我們這些朋友,沒有誰是真的就去公司上班,而是各自都找了自己想做的,或是應該做的,然後經營自己的事業。或許說事業還嫌太早,但我們這些朋友真的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即使現況並不是那麼輕鬆,但有著越來越清楚的目標和路線。

我們似乎都長大了那麼一點點,也可能很多地方還是一樣,還是會聊些沒什麼意義,又好像似乎很重要的事情,然後認真起來,卻又不了了之,最後將那些問題放在心上。會做些小奸小惡但無傷大雅的惡作劇,講一些如果有其他人在場,會覺得我們根本是白癡的廢話。

最殘酷的現實之一,是發現身體真的不年輕了,以前可以輕鬆的在太陽下站一整天,每個舞台之間跑來跑去聽團,保持著高度亢奮的狀態。現在可能稍微曬一下或多走一段路,就需要點時間休息,時時小心自己的身體會不會中暑,計算自己還能夠保留多少體力,到下個地方盡情搖擺。三天下來,發現自己的活力真的不如從前,果然青春這件事真的是不等人的,說離開就離開。

最後一天的晚上,我們各自去找了想聽的舞台來看。我第一次認真好好聽了閃靈的表演,跟著音樂甩動頭髮,甩動我為了野台開唱留長起來甩的頭髮。在閃靈之後是THE xx,聽了幾首之後覺得非常好聽,但也覺得好像少了什麼,不是THE xx的問題,而是我想要如何結束這次的野台。想到我這最後一晚的野台,應該要用這個團說再見嗎?

於是我離開人潮,邊走邊跑的往兒童樂園的舞台過去。那裡的舞台對我來說才是比較熟悉的,我喜歡有老建築樣子的石舞台,或是在山上看得到台北市夜景的山舞台,以前我的野台都是在那些地方結束的,所以我希望再多看看這些地方,在這裡的一些人。

最後,我在石舞台的濁水溪公社現場,看著有點糟糕的狀況劇,一邊皺著眉頭,一邊默默想著應該要待在THE xx那邊,那邊的表演好聽太多了。但還是就這麼待著,想說算了就在這待到結束吧,看著有點亂來的樂團,還有可能隨時想要暴動,亂往舞台丟垃圾的觀眾,慢慢覺得有趣。跟著濁水溪公社大罵髒話,罵政府,罵一些五四三沒營養的東西,好像要把幾年來沒有野台的怨念,以及對這個社會的不滿吐盡一般。

到了表演尾聲,晚安台灣這首歌仍然能夠動人,安可表演曲的農村出事情,除了令人盡興之外,居然好像變得更好聽了一些。然後表演結束,不像閃靈是滿地的冥紙,石舞台這裡是滿地的玩具紙鈔,瓶罐垃圾和一些辨識不太出來的奇妙東西。

一陣混亂的鬧劇結束,然後野台結束,慢慢地從兒童樂園散步走出來,這似乎是我最熟悉的野台開唱。

或許下一年野台還會順利舉辦,或許明年我還會再來,但這一年的這三天,對我來說真的很特別。謝謝我的朋友,謝謝野台和音樂啟發了我好多事,一直以來。在這之後還有好多事要做,這個世界也並不是像這三天,在這充滿音樂和許多人的地方,一樣有趣和美好。

野台結束了,然後我們各自還得要繼續走,走著我們應該要走的路。音樂總是能夠讓我們許多人連結起來,所以期待再相逢吧。

致野台開唱,致那些為了各自的理念,為了台灣的所有人。

晚安台灣,希望我們面對將來,能夠自由自在。


-------------------------------------------------------------------------------------

濁水溪公社-晚安台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CqHgzYv4nw




2013年8月4日

25萬人與野台第2天



我想台灣今天的年輕人,應該大部份都出門了。除了工作,有的上街頭,有的去野台,至少台北市今天是非常熱鬧無誤。

昨天聽完SuedeBeautiful Ones,和同行的朋友討論到,那當下真的太美好,覺得世界是有希望的,在音樂存在的那時候。

這兩天野台,只要是台灣樂團幾乎都會提到公共議題,就連重金屬樂團都會在死亡嘶吼之後,一邊還喘著,一邊說他們的反核理想。我想這樣子的情況是好事,代表幾乎所有人,任何立場的人,都關心著這些事。

和生祥樂隊一起合唱菊花夜行軍,很開心。在野台看到台灣有那麼多認真的樂手,被深刻激勵,但也覺得國外樂團,還有好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畢竟不是每個樂團,都能像生祥樂隊這樣,立足於台灣,取材於台灣,而且音樂和表演水準都不遜於國外樂團。

野台開唱,還有關於野台開唱的許多音樂人,帶給了我年輕時數不盡的美好時刻,和熱情。所以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有著無可取代的情感,感謝他們對於音樂界的貢獻。希望這些音樂人一直都會在,台灣的音樂圈會更多元精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為了完成各自的理想灌注熱情。

近幾年來,國外大團接力來得洶湧,重大議題也不斷被討論和產生,我想這之間可能有著那麼一丁點微妙的聯結。關於台灣這個地方,如何被世界看待,以及我們如何面對世界,或者縮小一點,關於和對岸的未來關係。有些樂團來台灣不去大陸,有些去大陸不來台灣,有些兩邊都去,即使許多台灣人對大陸不是印象太好,但也喜歡著萬能青年旅店。仔細想一想,這是非常神奇的事,音樂真的是可以跨越國界的,在某些時刻。

最後,我想要說的,不是藝術歸藝術之類的事。畢竟藝術從生活中產生,要它不去和這個世界做連結,獨善其身而跳脫整個社會之外,並不見得正確。但是,我認為藝術這件事,它應該是可以廣闊地包容下許多事情,包括社會議題,生活和關於人的許多未知。比如或許可以從讓人耳鳴的音場,從不斷堆疊的音樂層次中,了解到關於一件事,不是只有正與反,表態與不表態去做區分。藝術家應該會要有足夠的細膩之處,能夠幫助人的思考往前再進一步,而不只是順應潮流。

我想說的,只是希望人們能夠隨心所欲,不要擔心被貼上標籤,也不要去標籤任何人。做你能做到的,做你認為對的事,投身於任何你覺得需要自己的地方,做任何你覺得感到充實的事情。社會上不會只有兩種人,社會上有許多種,各式各樣的人和事情。

所以,請隨心所欲,然後也要記住,得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感謝音樂,感謝許多創作出藝術,讓那些不一定能夠清楚看見的事物,確實地前進了一小步的人類。



-------------------------------------------------------------
PS. 附上youtube連結,SuedeBeautiful On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qovGKdgAXY

2013年7月29日

一一與大嘴鳥


YI YI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收到了一張自己後腦杓照片的叔叔,問洋洋說拍這個幹嘛。洋洋說:[你自己看不到啊,我給你看啊。]

在洋洋眼中的世界,充滿了許多未知和好奇,不懂大人之間的複雜世界,男生女生之間的人際關係,不了解常識與規矩,生死的概念。我們都是從這樣子的小時候,從什麼都不懂的狀態下成長過來的,然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那麼好奇,懂得好多規矩。

這張畫在展出以來,就有聽到人在問說,中間那塊紅紅的是什麼?那是大嘴鳥的背面,也是我自從畫大嘴鳥以來,從來都沒有畫出來的另外一面。我希望大嘴鳥這個符號,傳達出來的訊息不會只是可愛的,他是我個人的印記,一個和世界或是在任何故事裡說話的形象。他和我一起看電影,看著電影表面的和故事之外的秘密,那些只屬於個人或是少數人能了解的秘密。

我想說的是,不要太去相信表象,不要輕易接受太容易就能得到的訊息。我們都知道真相時常都籠罩著一片迷霧,而就算迷霧散去,得到的也不見得會是光明。但即使如此還是得去思考,要有被傷害和痛苦的覺悟,才有可能發現那些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了解那些多數人不知道的事,告訴他們,讓這個世界不要那麼單一,讓未來的生活能夠有趣。

讓一加一,給這個世界多一點可能性吧。

美國心玫瑰情與大嘴鳥


American Beauty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這張畫所描繪的場景,是在電影裡的後段,男主角打開家門出去晨跑,開始他的一天,也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讓所有的事都連結在一起,一層層地打破了所有人的表象,在這之後,主角終於找到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然後進入故事結局。

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看了令人難過的電影,雖然片名叫做American Beauty,但是電影中的美國生活一點都不令人羨慕。一棟棟看起來大同小異的房子和街道,扮演著正常生活的劇中人物們,被工作和家庭,以及人際關係所壓抑著,一天天地被剝奪了夢想。

可能因為這部電影是如此的寫實和沉重,所以一直都讓我印象深刻,想著生活和生命中,到底有什麼是值得讓人拼命追求,在闔上雙眼之時,當一切塵埃落定,我是否能夠坦然接受?

回想起很多時候,我常把時間放在發呆這件事上面,比如說像電影中某個人物,看著被風吹起的塑膠袋看得出神。有時候也默默地看著來來去去的人,觀察人們行走的動線,數著磁磚或是某棟大樓的窗格或裝飾,思考那些數量是不是有什麼意義?或著看螞蟻是如何吃東西,摸著樹然後偷撕下一小塊樹皮,看著汁液慢慢地流出,然後能夠造成多長的痕跡。類似這些沒什麼意義的事,或者是其他更無聊的單人遊戲,是我常常花時間去做的事。

搞不好當我突然過世的時候,當下除了不捨得家人朋友和愛人之外,還會突然想起今天在路上看到芭蕉一斤5塊,好便宜。

我想說的,不是悲傷也不是快樂,只是覺得每當活過一天,然後可以睜開眼,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就已經相當幸福了。

離題似乎相當遠,希望你能原諒我。那麼,晚安了。

2013年7月28日

四百擊與大嘴鳥


The 400 Blows And Big Bill.
2013 油畫畫布 45x70cm
------------------------------------------------------

這件作品是這次展覽所嘗試的長幅尺寸中,第一張完成的作品。這次共畫了9張這種尺寸的作品,最初是想呈現一種類似電影螢幕的感覺,而在四百擊這部電影裡,這個場景的原始比例並不是如此,但我還是選擇用這個形式來表現。這麼做的原因,是我希望這個畫面看起來,能夠在人群表現上有更疏離的感覺,而在這裡面的男孩他背對著所有人,試著要衝出這個畫面。

原始的電影表現,是隨著鏡頭移動記錄了這個過程,而我試著用一個靜止的畫面來呈現,將電影帶給我的感受凝結在一片畫布上。這樣子的創作過程是有趣的,也更熟悉電影裡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時間經過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電影和其他類型的創作非常不同的是,它可以包含太多東西,從視覺美感到時間性,肢體語言到戲劇性,聲音和音樂性,文學和存在主義等等,能夠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也因為電影所能呈現的東西太多,所以其實觀眾並無法真正的,一次將所有東西帶走,這是我覺得相當棒的地方。每個人都能因為電影,得到自己想感受的事,也可能稍微抽離了電影想傳達的故事,在自己的視角中發現更有意思的事情。因為這種想法,所以我試著將電影入畫,用我的方式去詮釋和再創造,觀察也記錄下那些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然後將它們分享給看畫的人。

在最後那段跑向海邊的戲之前,在男孩終於逃離這場遊戲的瞬間,那是我感受到這部電影裡特別意義的刺點。

以上,是我對於這張畫的想法,當然你也可以用你看到的感覺去詮釋他。我誠摯的希望每一個觀眾,都能從作品之中,看到創作者所未能發覺的美感,或者是其他更酷一點的事情。

2013年7月27日

萬花嬉春與大嘴鳥


Singin' in the Rain and Big Bill.
2013 油畫畫布 45x70cm
-------------------------------------------------------------------------

去年九月的個展作品[那一天,我們將要一起去旅行],那張畫,是我當時設定為嘗試新方向的作品,結合現實與幻想,城市與大嘴鳥。而今年的[萬花嬉春與大嘴鳥]這張畫,是我以現實和幻想結合的這個主軸,所盡力表現的代表作品。

剛好電影這件事,是很適合表現我現在風格的主題,也剛好萬花嬉春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最喜愛的電影,所以畫起來不太累。我試著想表現出不遜於那場經典雨中歌舞戲的畫面,將那場戲的街景連結起來,把那些行人安排進畫面,開心跳舞的金凱利和大嘴鳥,絢爛的城市光影,無數的雨點淋上了整張畫面,這是我用繪畫這件事所表現的萬花嬉春,關於電影。

萬花嬉春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電影本身的優秀以外,也是金凱利這位偉大的表演者,為這部片所投入的靈魂。看金凱利跳舞真的是很開心的事,他會帶著你動起來,跳舞時嘴角總是上揚,並非做作也看來不勉強,只是盡情的投入到舞蹈中,而且熱切地,想邀請看著他的人一起,一起跳舞。

我試著將那個熱情畫出來,關於歌舞的狂熱,也邀請所有所有看到這張畫的人,一起盡情的雨中歡唱。不要那麼擔心淋溼,畢竟我們居住在那麼容易下雨的城市,需要一點想像力,才能讓生活變得晴朗。



PS.去年九月個展的作品[那一天,我們將要一起去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473559249335985.112537.469908116367765&type=3#!/photo.php?fbid=473559296002647&set=a.473559249335985.112537.469908116367765&type=3&theater

2013年7月26日

[影癡俱樂部日記]導覽懶人包(最後展期到7/29)


這篇文章列出了這個展以來,從開始的概念到後來的作品呈現。如果你們喜歡這個展,喜歡我的作品或是想更認識這個展一點,以下有文章分類介紹關於這個展的內容,希望方便大家閱讀和查詢。謝謝你們支持[影癡俱樂部日記]這個展,這週末最後的展期,期待你們能夠來看看! (這篇文章封面照片為喬治梅里葉)


1. 展覽前導部分。

關於影癡俱樂部日記,開展前的預告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3/2013.html

關於最早的兩件作品[火車進站與大嘴鳥][月球之旅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29.html

關於展覽名稱[影癡俱樂部日記]以及法文翻譯[Journal du club des cinéphiles]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4/journal-du-club-des-cinephiles_17.html

開展後,關於展覽內容的簡述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7.html

臉書作品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572840609407848.1073741826.469908116367765&type=3


2. 展出作品內容部分。

以下分別為這次展出作品的文字敘述

[大獨裁者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

[大嘴鳥與理查帕克,與繁星]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2/blog-post.html

[安妮霍爾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16.html

[搖擺女孩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22.html

[楚門的世界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6/blog-post_30.html

[愛情萬歲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終極追殺令與大嘴鳥]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9.html



3. 關於展覽的其他補充。

[影癡俱樂部日記]明信片設計。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8%91%E5%80%91%E7%9A%84%E5%BD%BC%E5%BE%97%E6%BD%98%E7%97%87/%E9%97%9C%E6%96%BC%E5%BD%B1%E7%99%A1%E4%BF%B1%E6%A8%82%E9%83%A8%E6%97%A5%E8%A8%98%E6%98%8E%E4%BF%A1%E7%89%87%E8%A8%AD%E8%A8%88/593366237355285


[影癡俱樂部日記]的明信片設計師,韶Wei分享設計簡介
http://shaoweiwang.blogspot.tw/2013/06/blog-post.html

關於大嘴鳥與友店分享[Bhome boutique]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88%91%E5%80%91%E7%9A%84%E5%BD%BC%E5%BE%97%E6%BD%98%E7%97%87/%E5%8F%8B%E5%BA%97%E5%88%86%E4%BA%ABbhome-boutique%E4%BB%A5%E5%8F%8A%E5%A4%A7%E5%98%B4%E9%B3%A5%E7%9A%84%E5%B0%8F%E6%95%85%E4%BA%8B/606643629360879

最後一週的圍裙營業時間
週五,週六12:00~21:00
週日,週一12:00~16:00

2013年7月20日

摩登時代


在伊坂幸太郎的小說[摩登時代]中,主角一直在探究他所身處的世界,其背後所存在的不知名的惡,它的源頭是從何而來。是否為某些特定人士所造成,有沒有可能找到那些問題的核心,然後破壞它?而隨著故事慢慢地進展,才發現那些扭曲而致命的惡,不知從什麼時候已經演變成非常細密的分工,許多人各自接收著其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個看來似乎無害,但卻實際在影響著世界。就算因此造成任何人喪生,也沒有一個人手上會沾染著血,因為那份惡意已經被分工化了,沒有殺人動機,也沒有犯人和凶器,只有不斷增加中的犧牲者。

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卓別林飾演著一位工廠員工,在他們高度機械化的工廠中,配合著機器的齒輪和輸送帶工作著。在那樣的工廠環境下,人的存在就像是維持工廠運作的齒輪,只要出現了一點特異的部分,就會干擾甚至破壞整個工廠的運作,而不能適應工廠環境的人,就會被當成異端送入精神病院。

我想說的是,我們是不是都太專注於某些特定的犧牲者,或者只要看見一點血光,就亟欲將罪惡戴上我們少數所能看見的嫌疑犯身上。我了解那些事件都可能是讓某些不公不義,終於有機會被大眾關注和改革的機會,我們積極的需要正義,人民也需要養成能夠反抗國家機器的意志和行動力。經過了那麼多的事件,不斷地關注也不斷地遺忘許多重要的事,每一次,有沒有可能讓我們的社會能夠前進一步,有沒有機會讓政府能夠真正的重視人民?

其實,我們除了需要上街頭以外,更需要的是對於媒體的改革。我們的新聞太無能,或者該說是太容易被操弄,媒體的觀念如果一直是觀眾愛什麼,就毫無限制地給觀眾什麼,那是絕對的錯誤。媒體讓我們知道的這個社會太狹隘了,而不需要的細節又給了太多,那些台灣正在發生的許多重大議題,核能,不合理的土地徵收,農民和勞工的權益,與大陸的經貿協議,關係到台灣每一個人的重要議題,有哪些是我們的新聞媒體有持續去關注的?當我們平常都看不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怎麼還能夠有心情,替遠在國外的那些台灣之光加油?

鬼島不是一日造成的,也絕非只是今日執政者所造成的局面,或許你可能聽膩了[對於社會議題冷漠的人,每一個都是造成今日社會的幫兇],這種說法。但我更想說的是,因為台灣有如此不健康的新聞產業,導致民意無法關注到更多需要關注的事項上,也平白浪費了許多人民應該擁有的力量。可能的話,我希望台灣能夠有更多有志向的青年,投入新聞工作,從最基層開始,一步步地改善今日的媒體現況。或許這個理想非常困難,但我認為唯有能夠報導真相,能夠獨立思考,並且為這塊土地著想的新聞和記者,才有可能讓這我們社會的現況改善。

除此之外,除非我們都有能夠流血的覺悟,才可能帶來真正的革命。這是我們的摩登時代,需要我們推動齒輪,也需要我們來破壞,矯正這個扭曲的機器,為了我們和台灣。



--------------------------------------------------------------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z8UhW2ElY

2013年7月19日

終極追殺令與大嘴鳥

Léon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除了周星馳的電影以外,終極追殺令(Léon)應該是我看過最多次的電影,也是一直會被我放入這輩子前十喜歡的電影之一。

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除了結構和劇情本身之外,不外乎就是電影塑造出了某個經典型像,比如說[The Godfather]的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Roman Holiday]的奧黛莉.赫本,[Rocky]的席維斯史特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的安東尼.霍普金斯。而[Léon]這部電影裡的尚雷諾和娜塔莉波曼也是如此,其中的大反派蓋瑞奧德曼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優秀的演員和角色形象的結合,成為了永不褪色的經典符號。

這張作品畫的是電影中的Leon和Mathilda,他們正在執行所謂[清道夫]的殺手任務。電影裡這段戲是快速地一直切換不同場景,Mathilda每次都穿著不同的服飾,甚至有些還太過鮮豔,就像她的少女年紀一樣個性多變。而Leon則總是身著一樣的深色大衣,圓墨鏡和毛帽,與Mathilda一起行動的畫面,少女和中年人,一鮮明一灰暗,看起來充滿了對比和衝突。

我喜歡這個時候的他們,一同冒著生命危險地執行日常工作,將死亡帶給他人的同時,兩人也接近著死亡。Leon不像Mathilda那樣,可以清楚地把情緒表現在外,他的表情時常都隱藏在圓墨鏡之後。不知道一起出任務的時候,他看起來是否有在擔心身邊的Mathilda,或者堅決的表示著,會保護好身邊的這個女孩,又或者既心疼也欣慰於,Mathilda現在的生活和成長。

這是註定沒有快樂結局的故事,因為他們身處於那座城市的陰暗面。在他們的相遇之後,為彼此而打開的門,帶來了快樂與悲傷,然後是死亡與新生,最後留下來的是記憶,以及不朽的美麗與愛情。

2013年7月5日

愛情萬歲與大嘴鳥

Vive L'Amour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在這次[影癡俱樂部日記]的展覽裡,我一共畫了兩部以台灣電影為主題的畫,這是其中一張,主題為蔡明亮導演1994年的作品[愛情萬歲]。蔡明亮導演的電影,我很少有重複看過兩次以上的,而[愛情萬歲]這部作品,我卻重複看過了好幾次。可能因為這部作品,正好是蔡明亮導演所有的電影中,比較容易接近觀眾,而且很好看的作品,也可能是電影裡的台北,關於那時候的台北人和城市,令我感到有興趣。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個人的理由,就是關於大安森林公園,那個地點。

第一次看電影認出大安森林公園的時候,感到有些驚奇,原來那時候的公園還沒有太多樹,許多地方都正在施工,甚至週邊的景觀看起來還有些冷清。到現在經過了快二十年,這個公園變得熱鬧,很多樹很多人,除了露天音樂台那些長凳,看起來和電影一樣以外,其他地方就完全不像電影裡的樣子了。然而,我還是非常喜歡這裡,喜歡大安森林公園。可能是有太多回憶,關於一些人和自己的往事,也可能是台北的綠地太少,所以常常會自然的往公園裡面走的關係,再加上電影裡最後,楊貴媚坐在公園長凳上的那場戲。將這些串在一起後,每次只要看到愛情萬歲,就會想起很多事,關於以前沒觀察到的,電影人物的心理狀態,然後想起一些人,想到電影最後楊貴媚為什麼那樣哭。

為什麼要那樣哭呢?為什麼人會為了那些事掉淚,為什麼許多事說不出口,說出口又太多,還可能產生更多的誤會或裂縫。我好希望自己不會哭,也希望你不會感到哀傷,在某些時刻不要覺得自己是那麼孤獨。所以我們忍著,所以皺起眉頭,嘆了一口氣,吸了一口氣,然後覺得沒事了的時候,又不小心哭了出來。

其實不一定只是因為苦,也不僅是因為孤獨,而是生活中的許多碎片累積到了一個程度,想一口氣倒出來,然後就哭了。

就哭了,然後就哭了。

2013年6月30日

楚門的世界與大嘴鳥


The Truman Show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小時候的我一直都覺得,有什麼在我的上面看著我,或者該說是透過某種方式觀察我。它可能察覺到我曾經這麼想過,然後有點興奮地等待,看我接下會做出什麼反應,試著去接近它,或者對著空無一人的地方說話,說給那個我永遠都不太可能知道的"它"聽。這種想法在我學會[妄想]這個詞彙以前,一直都是如此相信著。

楚門的世界對我來說,就像是魔術一般的電影,神奇的是它清楚的講出了,我小時候一直都在想的事。或許其實這些事真的不太可能,也或許它根本是一個預言,或者是隱晦地告訴所有人,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相。我們不斷地在做盒子,給人居住的盒子,給人看到其他人樣貌,甚至是心靈的盒子。一層一層地,就像是我小時候想的那樣,有什麼在某個地方正在看著你,看你的ip位置,看你存在於網路上的資訊,或者把你看成一個數據。

我很遺憾地承認,這些是真的,關於我小時候的幻想,以及楚門的世界,這些都和真實世界沒什麼不同。

這麼細緻的分工社會,那些巨大的怪獸是從何而來的,我想我們都看到了,也都沒有看到。

2013年6月28日

[換座位人物專題] 石牆仔內與咖啡,於是成為生活 (完結)


石牆仔內,人的歷史與故事,還有一些其他            

在這次訪談的最後一篇文章,我們從一個影響聿盈很多的人開始聊起。她說,基本上現在會在石牆仔內,這樣的過生活,是因為他。他是聿盈之前的男朋友。

他們在咖啡館認識,從聿盈二十出頭的年紀開始,一起走過了非常久的時間。聿盈說,自己是一個很懶散,隨遇而安的人,所以並不會很積極地,去創造一個生命中的什麼東西。但是,因為那個人對咖啡非常有熱情,所以影響到了她。當初會開咖啡館,也跟他有很大的關係,從一開始的鼓勵,讓聿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然後開了店。一路上有他的扶持和幫助,從咖啡館所有的事情,教聿盈慢慢地認識咖啡,清楚咖啡的歷史,所有有關的人文,然後到經濟發展。

咖啡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意義,它在這世界上的結構,為什麼會存在?當能夠很透徹地了解咖啡這件事後,才有辦法真的打從心裡喜歡,而不只是喜歡技術上的事情。聿盈說,因為他的關係,才有現在對於咖啡的深厚底子,才能夠真正的開始過著咖啡館的生活,因為那是她的基本。到現在,對咖啡的那份熱情,和這間咖啡館,成為了聿盈的生活,一直都在這裡。

在聊完了關於人的話題以後,我們的訪談也快要到了尾聲,於是我請聿盈推薦一些最近喜歡的東西。以下的文章,會用問答的方式來呈現。

請推薦一本書
聿盈: 宇宙兄弟。我最近在看宇宙兄弟的漫畫,內容很簡單,就是一對兄弟去實踐他們的夢想。我覺得人生就是要有理想和熱情,不然就跟鹹魚一樣。

推薦一部電影
聿盈: 海鷗食堂,這部電影很貼近我的生活,就是很簡單的,為了一個事情,想把它做好,然後是發自內心的。

喜歡的藝術家
聿盈: 克萊因,他創造了一個自己的藍色。喜歡他的原因是,那位藝術家說,他後來用單色來創作,是因為想跳脫色彩,因為色彩會影響人的想法,概念。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他讓繪畫變成一種回歸本質的事情,只表達一件事,最簡單的。我認為,能夠看清一件事情的本質是最重要的。

喜歡的音樂
聿盈: 我喜歡巴哈,因為他很酷!巴哈屬巴洛克先驅者,他的音樂很嚴謹,也很對稱,而且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曲,是只有一隻大提琴自己拉。我不久前有聽過現場演奏,覺得巴哈和剛才提到的克萊因一樣的是,都有想回歸到一種自我本質的狀態。很好玩的是你看那麼大的音樂廳,只有一隻大提琴在拉,光想就覺得很酷!

在最後,我請聿盈再分享一些,關於石牆仔內這裡的故事,以下是聿盈的自述。

聿盈: 我覺得這裡是很有趣的地方,它已經一百四十幾年了,我們李家一直在這邊,我是第九代,所以它其實有很多地方歷史在裡面,也很有趣。這裡是個宅院,很有趣的是經過一百多年了,它還是被維持著。有一些故事,有一些創作在這裡流傳,從我爸爸那裡說出來,或像我伯父寫詩,寫了一些跟這地方有關的故事。伯父寫的詩叫做[茨後一叢茄苳],寫的是我們三合院後面的那棵茄苳樹,自清朝時期一直寫到民國時代,從那首詩可以看到這裡時代的轉換。然後在這裡,現在做事的,在這邊的都還是我們李家的人。

我覺得這裡,應該是一個真的很有人情味,而不是被轉換成,像現在有些其他文創產業,很厲害的感覺。像今天我們提到換座位的概念,如果它一直被轉換包裝到某個程度,可能會變得很匠氣,或者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我覺得這邊好的地方,是它還是很隨便,自在,它很真實的存在它以前的樣貌,然後以新的生活方式在這存在。


在這裡,從好幾代以前的人開始,到聿盈現在的生活,咖啡與這裡有關的所有人。故事一直都還能寫下去,生活也不斷地在當下流動著,這裡是石牆仔內,換座位與聿盈,於2013年,6月。


訪談當天的相簿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91742360985892.1073741837.149590375201091&type=3


石牆仔內的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stonewallcafe?fref=ts

-----------------------------------------------------------------------

轉載於[換座位]粉絲團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8F%9B%E5%BA%A7%E4%BD%8D/%E6%8F%9B%E5%BA%A7%E4%BD%8D%E4%BA%BA%E7%89%A9%E5%B0%88%E9%A1%8C%E7%9F%B3%E7%89%86%E4%BB%94%E5%85%A7%E8%88%87%E5%92%96%E5%95%A1%E6%96%BC%E6%98%AF%E6%88%90%E7%82%BA%E7%94%9F%E6%B4%BB-%E5%AE%8C%E7%B5%90/194167474076714

[換座位人物專題] 石牆仔內與咖啡,於是成為生活 (之四)


我們的學校教育,然後為何旅行

最近的麥當勞事件,讓很多人開始說著要拒吃它。雖然不知道實際效果如何,但我想群眾都能了解到,以企業獲利為原則的公司,包括它的員工在內,如果只以公司權益為考量的話,那會是相當可怕的事。我想如果在那個時候,那位麥當勞的員工是以人的觀點,而不是以公司為優先考量,去對待那位唐氏症朋友的話,就不會發生那樣的事。但有問題的不會只是那位員工,而是他們的員工教育,還有整個公司體系。

無論是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教育這件事情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被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格,擁有什麼樣的能力,以什麼樣的角度去思考,這些都是教育造成的。或許我們在求學經驗中,還有接觸這個社會以後,發現很多不應該是如此的事,於是我們試著去改變一點,從自己做起,然後希望也能改變週遭的人。

回到聿盈老闆和石牆仔內,我們試著聊聊以前的學校經驗。因為是年紀相仿的朋友,所以很能理解在我們國高中時期,在學校體系裡所面對的升學環境。我們小時候同樣都是不愛唸書的孩子,應該說是不愛唸教科書,然後也不喜歡被管教。但是在學校體系之下,老師們還是會逼你去唸書,告訴你要認真上課,考試不及格是羞恥的事,用成績把每個學生貼上標籤。

後來在高中時期,聿盈唸的是淡江中學,因為這裡,她開始知道學校的有趣,覺得開放和自由。在那個時候的淡江中學,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沒有什麼很明顯的界線,想法也很自由。因此她慢慢地在這裡,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很有彈性,可以跳脫出那些框架,不會在升學和成績至上的架構之內,覺得自己是不好的。

聿盈說,那段學校生活,讓她開始有了自信心,以及自主想法的建構。這些和現在的她和咖啡館,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她不太在意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不會去比較眼前所面對的每一個人,無論優秀與否,無論是什麼身分,對她來說都是一樣的,都只是單純的一個人。她覺得這樣面對世界很好,所以希望在咖啡館裡也是這個樣子,希望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可以一致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她都希望在這裡能夠自在,也覺得世界應該是這樣子。

接著我們談到了聿盈的旅行經驗,她說很喜歡法國,一共去過兩次,都是待在巴黎。覺得喜歡的地方是,她覺得那裡的人生活方式很鬆散,喜歡那個城市的節奏。她常跟人說,在法國,從早上出門只要帶上一條法國麵包,就可以過一天。可以散步,坐在鐵塔下什麼都不想的,吃法國麵包,不追求物質上的什麼,只要一歐就可以過一天。然後看到許多很有趣的人,看到他們咖啡店的員工,有些人就是一直在做這些工作,然後看起來很自在。

如果是在台灣,在咖啡館工作可能會讓許多爸媽覺得,為什麼你只是在咖啡館工作,而不去找更好的工作?但在法國這裡的人,那些咖啡店的員工沒有那種感覺,覺得他們是真心做這個工作,覺得愉快和自在,這很重要。聿盈在這個城市感受到的是生活,覺得我們如果都把工作和生活,以及所有的事情都切割開來,一定會覺得很壓迫,覺得自己被什麼給支配了。但是,如果能夠回到比較單純的狀態,喜歡你的工作,把包含工作的所有事情都融入自己的生活,這會是不錯的事。

談完這些的聿盈老闆說到,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擁有一家小咖啡館,能夠在這個咖啡館裡面去影響其他人。有人用電影,有人用音樂,用文字或是其他創作,來傳遞一些訊息,然後這間咖啡館,是她可以也喜歡的方式,對於生活和這個世界。

(待續)
下一篇是最末篇[石牆仔內,人的歷史與故事,還有一些其他]

--------------------------------------------

轉載自[換座位]粉絲團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8F%9B%E5%BA%A7%E4%BD%8D/%E6%8F%9B%E5%BA%A7%E4%BD%8D%E4%BA%BA%E7%89%A9%E5%B0%88%E9%A1%8C%E7%9F%B3%E7%89%86%E4%BB%94%E5%85%A7%E8%88%87%E5%92%96%E5%95%A1%E6%96%BC%E6%98%AF%E6%88%90%E7%82%BA%E7%94%9F%E6%B4%BB%E4%B9%8B%E5%9B%9B/193652410794887

[換座位人物專題]石牆仔內與咖啡,於是成為生活 (之三)


關於聿盈與換座位,生活中的學習和美學                      



在上一篇咖啡店的故事之後,這篇文章談到的是聿盈和我們畫畫教室,以及關於換座位的一些想法。我們和其他同學認識以來的一年多,常常都覺得她是讓教室充滿歡樂和輕鬆氣氛的好朋友,對學習非常認真,也對當代藝術很有興趣,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來談一些跟畫畫教室有關的,還有關於日常生活學習有關的事。

首先我們聊到了為什麼要來學畫,這件事。聿盈說其實她想學畫畫很久了,但一直都沒有機會,雖然小時候就有喜歡畫畫,但家裡也沒有想到,把她送到畫室去學畫畫之類的。是剛好後來透過朋友介紹,覺得很好玩,所以就開始在這學畫畫。然後在開始上課以後,真的覺得畫畫是她很喜歡的事情,於是就一直和我們一起在畫畫班,不知不覺過了一年多的時間。

聿盈覺得,直到現在上課學畫,都會想到自己小的時候。好像有一種想要滿足小時後自己的感覺,覺得很快樂,所以才會一直想學下去。她說小時候喜歡隨便畫,但一直希望能夠再多學一點,讓它變成一種更具體的表達方式。不是想追求變得非常厲害,而是希望能夠把想到的,看到的東西用構圖和顏色去表現出來。想要畫一些很生活上的東西,記錄自己的生活,讓繪畫這件事和咖啡店一樣,跟空間結合,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變得很像自己的樣子。

我們談到學畫是否有對生活,產生什麼改變。而對於聿盈來說改變最大的,應該是對藝術更有興趣,會在生活中去注意到更多,可能跟藝術有關的事。以前會覺得,那些東西只是美感,是有點距離或是只存在於美術館裡的東西,但因為上課會介紹,分享藝術家資料,從古典到現代藝術到生活。一但開始接觸這些,會去注意,就會和生活上的許多東西產生連結,然後了解很多美學的東西是從何而來,這是很有趣的事。

除了畫畫課以外,我們討論到聿盈平常工作之餘,還有做什麼其他的例行活動。聿盈很肯定的回答說是做點心,覺得做點心是很有趣的事情,它不算是在工作裡面,算是興趣。通常都會用很懶散的態度去做,就像平常工作很懶散一樣,不把這些事情當工作。因為發自內心很想吃什麼,所以就去做某個東西,自己也覺得好吃以後,然後再把這些東西拿給客人吃。

對於這個咖啡店來說,聿盈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是分享。既然她把咖啡店溶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所以在咖啡店的做的許多事情,做點心,放的音樂和分享給客人的書,自己畫的或喜歡的圖,那些都是自己生活上非常喜歡的,然後將他們分享給客人。

關於這種分享的概念,其實和換座位想做的事情是接近的,所以我們也聊到關於換座位這件事的想法。聿盈首先說了,她希望換座位是可以很自然,很樸實的存在。因為很多教室,到後來都會有一種型式,被定型成一個固定的樣子。但她希望這裡是很真實的,對於人。聿盈說這種感覺,其實就像是我們當時正在聊天的那張桌子,然後再把桌子擴大,讓更多人進來聊天,分享彼此的事情,不單單是為了課程,或為了某種看起來的樣子而存在。

因為人,因為想要多了解一些什麼,所以我們為了這些工作,分享和學習,然後認真生活。

(待續)


下一篇[我們的學校教育,然後為何旅行]

----------------------------------------------------------

轉載自[換座位]粉絲團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8F%9B%E5%BA%A7%E4%BD%8D/%E6%8F%9B%E5%BA%A7%E4%BD%8D%E4%BA%BA%E7%89%A9%E5%B0%88%E9%A1%8C-%E7%9F%B3%E7%89%86%E4%BB%94%E5%85%A7%E8%88%87%E5%92%96%E5%95%A1%E6%96%BC%E6%98%AF%E6%88%90%E7%82%BA%E7%94%9F%E6%B4%BB-%E4%B9%8B%E4%B8%89/193393534154108

[換座位人物專題] 石牆仔內與咖啡,於是成為生活 (之二)


從咖啡開始,關於人                            

在上篇文章稍微介紹了這次的訪談緣由,關於石牆仔內與老闆聿盈以後。這篇文章主要是談論關於這間咖啡店的開始,然後一直到現在,關於開咖啡店的生活,以及和這裡有關的,人的故事。

我們談到開咖啡店的動機和理由,聿盈說其實這一切的開始,只是剛好。她在大學時期有在咖啡店打工,雖然喜歡咖啡這件事,但那時覺得開咖啡店真的是很遙遠的事。直到後來大學畢業後,有一個機會可以回到家裡來,這裡是她很喜歡的阿嬤家,因為非常喜歡這個地方,所以希望能夠在這裡做些什麼。於是,在思考可以怎麼做的時候,就想到咖啡是一個很剛好的東西,然後就回來家裡,開始做咖啡店的的工作。後來才慢慢發現,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心裡其實一直有想著這些事,喜歡石牆仔內的老家,喜歡這個地方,喜歡咖啡,喜歡接觸不同的人。然後有機會結合在一起,就放手去做了。

而雖然是喜歡的事情沒錯,但開始之後還是會碰到想不開的時候,大約是在開業一年多以後,開始感覺到倦怠。因為那時候一個人工作,也才大學剛畢業,沒有什麼社會經歷,看到大家都在做著各式各樣的工作,就會想說為什麼自己要困在這個山裡,然後也沒有什麼客人進來。那時候不會懂得怎麼過生活,只會想到要做什麼事,覺得應該趁自己還年輕,還沒有離開學校很久的時候,再去外面試著做些什麼事情?

直到後來,終於有些機會,慢慢地有客人進來,才慢慢地發現有趣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可以完全像是自己家,所以在和一些客人聊天之中,會慢慢地聽到有些客人開始抱怨他的工作,聽他們說在工作上如何地被支配。然後想到自己,覺得自己可以在下午的時候,躺在店裡的沙發上睡覺,這樣蠻好的。於是就開始思考,應該要去看見一些好的地方,所以就慢慢調整自己。到後來把咖啡店這件事,整個融入到生活裡面。

現在的聿盈不會覺得咖啡店是她的工作,能夠以很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客人。對著客人像是朋友一樣地,請大家隨便坐,不用太拘謹。也常有客人說,感覺聿盈不像是在這裡工作的感覺,不像是老闆,比較像是她自己原來的樣子。


接著,筆者很俗氣的問了這間店,所謂好喝咖啡的秘訣,因為我真的覺得這裡的咖啡很好喝。

聿盈老闆說,好喝咖啡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平常在家裡,不會去挑不好吃的東西來吃,我們都會挑好吃的東西,然後就是把那些東西放到咖啡店裡。咖啡就是挑好的豆子,這是一定的,因為食材就是最基本的。如果東西好,就像牛排很好很新鮮,就不需要怎麼煎,稍微調味或是加上一點點鹽巴就會很好吃。咖啡也是如此,好的材料是所有東西的根本,如果東西不好,把它弄得再漂亮也沒有用,那在本質上就是不對的事,也是我們社會上常出現的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

所以這個地方很簡單,就是咖啡豆挑得好,然後很新鮮,把每杯咖啡的製程充分控制好,就不會太差。大家都有味覺,而且現在大家都會開始不斷地去思考,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食衣住行。所以需要有良心,聿盈老闆也會跟店裡的人說,你做的東西好吃,你覺得漂亮,再拿給客人。這是唯一的原則。

在聊完咖啡店的事以後,我很好奇聿盈如果不是開咖啡店,還會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她說,之前比較想從事有關社會服務的工作,因為以前大學唸的就是社工系,希望能夠從事一些幫人諮商的工作。但是後來發現,開咖啡店這件事,和她原本的興趣相符合。因為每天要面對不同的人,這些人從四面八方來,然後走進這間咖啡店裡面。很有趣的是這些來到咖啡店的人,他們通常都是在某種心理狀態下,選擇來到咖啡店的,所以通常沒有太多的心理防備,很容易就能和他們聊天。而且那可能也是某些客人的需求,他們可能剛好有需要,和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講話,很輕鬆而且不帶負擔的。正因為沒有負擔,在客人離開的時候,他們也不需要去想剛剛的人對自己有什麼想法,這些都很自然。

聿盈覺得咖啡店的這些,在這間店和這些人的交流,剛好和她原本想做的事情一樣。面對許多人,看到許多人不同的面向,和大家對於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態度,這是好玩的事情。從大學時期所想的,開咖啡店以前所認為的遙遠和不可行,到有了機會開咖啡店以後的現在,許多想法和事情都慢慢地綑在一起,成為生活中的核心。每一天都慢慢地,實現自己以前所想的事情,然後變成現在,這間咖啡店和關於這間店的,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待續)



下一篇文章[關於聿盈與換座位,生活中的學習和美感]

------------------------------------------------
轉載自[換座位]粉絲團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8F%9B%E5%BA%A7%E4%BD%8D/%E6%8F%9B%E5%BA%A7%E4%BD%8D%E4%BA%BA%E7%89%A9%E5%B0%88%E9%A1%8C-%E7%9F%B3%E7%89%86%E4%BB%94%E5%85%A7%E8%88%87%E5%92%96%E5%95%A1%E6%96%BC%E6%98%AF%E6%88%90%E7%82%BA%E7%94%9F%E6%B4%BB-%E4%B9%8B%E4%BA%8C/192934184200043

[換座位人物專題] 石牆仔內與咖啡,於是成為生活。(序章)


序章-淡水忠寮里,石牆仔內


從前對於淡水的印象,就是很多小吃,魚丸`阿給`魚酥和鐵蛋`以及十塊錢很大一隻的霜淇淋。喜歡在老街散步,去漁人碼頭擺攤畫人像,看著太陽下山,然後被一對對情人橋上擁吻的情侶,閃到眼睛睜不開。那是我大一時期的故事,而在物價上漲的今日,十塊錢霜淇淋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是很喜歡淡水的,雖然現在外地遊客變多,同性質的商家也越來越多,碼頭旁豎立起了巨大的觀光飯店。但稍微離開這些熱鬧的地方一點,許多地方還是保有著小鎮特有的,鄉間的淳樸氣息。

有一間我很喜歡的咖啡店,它位於淡水的忠寮里,名字叫做[石牆仔內]。記得第一次尋找它的時候,騎機車沿著山路,然後一直往山裡騎,經過了一些鄉間小路,一些樹叢和果園,然後到達石牆仔內的林家古厝。看起來充滿記憶和故事的老三合院,這裡是石牆仔內,然後在這後面有一棟木屋,就是石牆仔內咖啡。

走上木作樓梯進去店裡,就聞到木頭和咖啡香,因為整間店都是用木頭蓋起來的。而當我坐在大桌子前,喝了第一口咖啡以後,就決定以後要把這裡當成自己的秘密基地。除此之外,更特別的部分是,在我認識這間店以前,已經先認識了這間店的老闆,李聿盈。她是這間咖啡店的老闆,同時也是我畫畫班的學生。

或許我們可以從某個人做了哪些事,他的工作或者是創作,來了解那個人。但反過來說,也可以從認識一個人開始,去了解他的工作,他的作品或是一間店。

我所認識的聿盈,是個有趣而令人感到放鬆的人,這部分就和她的店一樣。就聿盈本人的說法,這個叫做懶散,但是當你喝過一口這裡的咖啡,吃過他們店裡的手工餅乾後,你會知道這並不是單純的懶散。這些東西裡面有這家店的認真,以及對食物的堅持,那是她的生活態度,讓生活成為工作,分享好的東西好的食物,樂於分享和接受每個來到這裡的人。

我想到前陣子很紅的漫畫[深夜食堂],那部漫畫迷人的地方,不在於精緻的料理,而是顧客和那間店,他們因為平凡的家常料理而產生連結,彼此分享的人生故事。

透過食物,分享和傾聽,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件事是聿盈老闆從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事,也和她大學時期唸的科系有關,不知不覺地,這些事已經是她的工作,她本人的氣質和生活。於是我在進入這間咖啡店以前,就已經認識了這個地方,因為這間店就和聿盈本人一樣,是個很生活的人,很生活的地方。

這裡,是石牆仔內。

(待續)

下一篇文章 [從咖啡開始,關於人]
---------------------------------------------------------

文章轉載自[換座位]粉絲團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E6%8F%9B%E5%BA%A7%E4%BD%8D/%E6%8F%9B%E5%BA%A7%E4%BD%8D%E4%BA%BA%E7%89%A9%E5%B0%88%E9%A1%8C-%E7%9F%B3%E7%89%86%E4%BB%94%E5%85%A7%E8%88%87%E5%92%96%E5%95%A1%E6%96%BC%E6%98%AF%E6%88%90%E7%82%BA%E7%94%9F%E6%B4%BB%E5%BA%8F%E7%AB%A0/192639344229527

2013年6月22日

搖擺女孩與大嘴鳥


Swing Girls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矢口史靖導演的作品[搖擺女孩],是我看過非常多次的一部電影,除了內容非常勵志以外,音樂也是相當好聽,總之就是一部很難不喜歡它的電影。

在這次的個展[影癡俱樂部日記]中,原本就希望至少能夠畫一部日本電影,於是我試著回想起許多印象中的日本電影。想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大多都屬於校園電影,尤其是在高中這個階段的校園題材。以漫畫來說,灌籃高手是高中,好球雙物語是高中,瘋狂假面是高中,幕張也是高中,以前喜歡的漫畫幾乎都是在高中這個階段。所以在日本電影上,自然也就喜歡看這類主題的電影,喜歡日本高中社團那種,為了最後一個夏天而熱血到不行的青春史。

離開學校非常非常久了,尤其是那段曾經穿上高中制服的日子,總是期待神奇的暑假,也因暑假而感到有點空虛的時候。我想那個時期最珍貴的是,一但為了什麼而著迷,無論是指事物本身,或者是某個人,總是會覺得,只要好好追逐那個目標,那麼世界就會和平,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太擔心了。

對我來說,這份追逐的心就是青春,而我總是希望能將這份青春,一直延續下去。在這個世界,那麼多的不確定,面對外在和內在的質疑,生活之中,總是得相信一些什麼,才能夠讓你一直做下去。或許是一個節奏,或許是一種搖擺的感覺,源自於我們靈魂深處的,想要掙脫原有自我的一種舞動。

所以我們搖擺起來,只是為了讓世界更好一些。

2013年6月16日

安妮霍爾與大嘴鳥


Annie Hall and Big Bill
2013,油畫畫布,45x70cm
-------------------------------------------------------------

在最初構想[影癡俱樂部日記]這個展的時候,就想到希望能夠用十部左右的電影,去表現電影這件事和我的關係。這些電影不一定是我最喜歡的前幾名,但是對我來說都有很深刻的意義,那個意義讓電影不只是電影,電影場景不只是一個景,而是某種經驗的具體再現。

如果你也看過[安妮霍爾],或許你會記得最後伍迪艾倫和女主角的那場戲。鏡頭彷彿是遠遠地窺視著兩人,看著他們離別,聽著伍迪艾倫訴說關於愛情的無可奈何,然後一幕幕美好回憶重現,就像看著從前的自己,以及再也無法倒帶的往日之愛。電影裡後設型態的故事手法,產生出虛實交錯的觀影經驗,更令人對電影本身感到莫名地迷幻,也特別真實。

我們是在看著電影,同時也透過電影看著自己,我試圖畫下那些電影場景,畫上大嘴鳥,表現我對這部電影的視角,然後分享出去,讓其他人也看看這個視角。那是我眼中的安妮霍爾,關於這部電影,關於愛情,關於我還想繼續對你說,但是沒辦法跟你說清楚的話語。我選擇了這麼清楚的暗示,告訴你,以及我們之間所有的愛情。

如果真的有愛情的話,如果你在乎那是不是愛的話。


2013年6月7日

影癡俱樂部日記-EDM


酸雨-[影癡俱樂部日記]
展期:6/6-7/28
地點: [圍裙] 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 71巷21號,近雙連捷運站
營業時間: 週四至周日12:00到18:00,週五週六延長至21:00
電話:02-2559-7409

圍裙-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cofe.apron

我們的彼得潘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WoMenDeBiDePanZheng

影癡俱樂部日記-開展


在6/6這天,[影癡俱樂部日記]這個展正式開始了。開展的第一天花了些時間做些現場調整,看著牆上的畫,貼上每一張作品牌,放上簽名本,才覺得終於有什麼事完成的感覺。

關於這個展,我選擇了電影這個主題去創作,總共有十二部電影主題,這是在一開始就設定好的課題。在去年九月個展[我們的彼得潘症]結束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更真切地去反映生活。如果我要一直使用大嘴鳥這個符號去創作,我不希望他只是展現出風格上,繪畫技巧上的差異,而是讓他能夠完全的代表藝術家本身。大嘴鳥不只是可愛而已,他出現在任何地方,裝扮成任何樣子都有他的意義,甚至,終有一天會讓觀眾看到它另一個面的樣子。

這次展出的其中一件作品[一一與大嘴鳥],出現了大嘴鳥的背面,這是和楊德昌的電影[一一]致敬。大嘴鳥的背面,就像每個人的背面一樣,平常我們不可能輕易看見,只能看見目光所及的人事物,對於外在,甚至對於自己本身都還有太多的無法理解。我想,就是因為這份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喜歡聽別人的故事,喜歡看電影,希望從其他人的經驗裡面,了解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迷霧。

這個展很小,其實光是十二張作品,十二部電影都還無法讓我表現完,關於自己對電影的熱愛,以及想要和他人討論的故事。在選擇電影主題的時候,也反覆考慮了好幾次,覺得某部電影不畫非常可惜,但考慮到空間和場地調性的問題,所以僅以這十二張作品,來表現我的[影癡俱樂部日記]這件事。

我誠摯地希望任何人,來看這個展,尤其是曾看過我之前作品的朋友們,以及喜歡大嘴鳥的朋友們,你們會在這個展看到我的進步,以及大嘴鳥的不同面向。雖然只是小小的展,小小的空間,但作品本身的誠意不會讓你們失望。雖然這次我不會一直都在展場,但作品和代表我創作者本身的大嘴鳥,都在圍裙這裡,等著你們來分享這些故事。

6/6到7/28,酸雨的[影癡俱樂部日記],在[圍裙]。



EDM和展覽資訊連結
http://acidrainair.blogspot.tw/2013/06/edm.html












2013年6月5日

可口奶滋

半夜肚子太餓,在客廳桌上發現半包可口奶滋,咬了兩片配水吃下去以後,覺得好像哪裡不對。
才想到,以前我不是這樣吃的,我喜歡的吃法是用熱水,沾一下餅乾後馬上含著,感覺餅乾在嘴巴裡鬆鬆的慢慢化掉,軟軟的吃完一口,然後再沾熱水吃下一口。
不過現在是夏天,好像不適合這樣吃。

當我發現可口奶滋的吃法這件事,居然有點想哭的感覺,不是因為現在是夏天,而是有什麼東西戳了我一下。然後我試著去分析和回想吃餅乾的時候,想要哭的點在哪裡?

小時候的我和現在是差很多的,或許是小時候我很愛哭,看到電視劇會哭,閉上眼覺得睡覺好可怕會哭,覺得自己跟別人想著的事不一樣會哭,玩遊戲輸了會哭,發現塑膠龍王號打不贏BB槍會哭。小的時候太愛哭了,然後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有好長一段時間幾乎都沒有哭過,直到近幾年,好像有點找回小時後對哭點很敏銳的感覺,但幾乎也僅止於眼眶稍微濕潤的狀態。

我在想,吃個可口奶滋為什麼又會想要哭了?

是覺得小時後的自己回不去了,還是想到以前很常買可口奶滋的阿公阿麼,想到鄉下的四合院,有單邊輔助輪的腳踏車和廟口廣場,太常煮鹹魚乾只因為我說過一次好吃,燈光昏暗的鄉下小飯桌。這些點可能都有,但似乎都還不是原因。
再仔細的想了想,才覺得比較可能的原因是,為什麼現在可以接受冷開水配可口奶滋,而不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吃東西,只是為了稍微填飽肚子,然後可以趕快去睡覺。

所以,我就倒了熱水,一口口吃掉軟軟爛爛的可口奶滋,我知道那不會是可口奶滋發明人的建議吃法,但我就是喜歡這樣。

結果吃完實在是有點熱,但我還是希望能早點睡著,所以寫下這篇網誌,然後也沒有哭了。

2013年5月31日

多了

偶爾在買東西結帳的時候,對方會不小心多給你錢,如果我剛好有發現,就一定會把錢還回去,因為覺得那不是自己的錢。

不過,如果多給的不是錢,那麼該怎麼還回去呢?

前陣子想到了[烈愛風雲]這部電影,並不是特別喜歡這部片,只是剛好想到裡面的一段情節。電影描述了一位年輕藝術家,他突然接到一個去紐約開畫展的機會,默默無名的他,突然有了經濟上的優渥贊助,擁有嶄新的工作室,順利完成畫展而且畫在一夜之間賣光。沒做到多少努力,也並沒有特別出色才華的他,就這麼輕鬆的成名了。
看到這裡,其實不用李組長皺眉都知道事情不單純。果然,那位藝術家的所有成就,都是有心人刻意幫他安排好的,目的是不惜代價的把他捧紅.....

會想到這段故事,並不是相信這種事情會莫名其妙地,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只是,雖然現實不可能像電影那樣誇張,但是比較小一點的,他人給予的眷顧和恩惠,這種事還是有的。或許我們都會在接受這種恩惠的時候,將他記在心裡,然後想著有機會就要回報對方,但是可能我們也才只記得一小部分,有些看起來太小,有些看不出來或根本不知道。

你可能不知道,某人雖然不在你身邊,不在你生活圈甚至沒有連絡了,卻仍然會默默地會幫助到你。或許他只是順口地向人提起了你,讓其他人去關注你,或許他在提起你的時候,嘴裡說的會是好話,因為從前的相處讓他信任你是個好人。有時候,在某位新認識的朋友口中,聽到對方是因為某某人的介紹,才找到我的時候,都會覺得相當開心。開心的原因不是因此新認識了人,而是以前認識的朋友仍然記得自己,那會讓我覺得從前和對方相處的時刻是真的,而不是太多的虛偽。

回到給予這件事,接受恩惠這件事本來就是要還的,無論對方是否有想要你還的意思。至少,我覺得至少一直都要將這些事放在心上,那並不是理所當然的,無論你是否真的擁有讓人喜歡的本錢。

我希望能夠被期待,能夠被喜歡,但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得來不易。可能的話我希望有時間
,能夠一個一個好好的和所有的朋友說話,但事實這是不太可能的,我們的時間和距離並不是那麼容易接近。或許好幾年我才能寫一封信給你,或許我只能將一些想講的話留在這裡,如果你也看到了,那麼就是在對你說的無誤。

我想說的是多了,你們給予的一直都很多,我會試著慢慢地還,然後希望你會了解,如果我成了為更好的人,是因為你的給予。

多了,然後多出來的,我就寫成故事,或者畫出來。

謝謝,給看到這些的人。

2013年4月28日

一模一樣的星

故事一開始是這樣的

少年捧著一顆星,告訴少女: 妳要不要跟我交換星啊?
少女說:我不要,你的星看起來又暗,表面又凹凹凸凸的,哪像我的星一閃一閃地閃閃發亮。
少年說:我知道妳的星很漂亮,但我會好好照顧妳的星,讓它更漂亮!

聽到了少年的回答,少女表示說,連自己的星都照顧不好的人,怎麼可能會照顧好別人的星,所以就頭也不回地轉身走掉了。


過了五年,少年又再次地遇見了少女。
於是少年又說了:妳要不要跟我交換星啊?我的星終於會發光了,而且不會比妳當年的星還差。

少女看了一眼少年的星,她說:這顆星是變好了沒錯,不過我的星在這幾年也變得更漂亮了喔!

少女將自己的星拿給少年看,那是一顆非常漂亮的星,散發著各種耀眼光芒,雖然只是一顆星,但它的層次好像包含了一個星系。少年看呆了,他想要得到那顆星,但少女只是很驕傲地把那顆星收起來,然後再次離開少年。


在那之後,少年就沒有了少女的消息,然後經過了好幾年。這中間,少年找到了幾個願意把星跟他交換的女孩,雖然不是每一次都順利的換到了星,但他手上的星也隨著交換了許多次,而有了不同的色澤,也越來越亮。

有一天,少年覺得他不想再跟人交換星了,覺得手上的這顆星已經夠好,夠漂亮了。雖然它仍然不及當年所看到的,少女那顆像是整個星系般,不可思議的星,但它也已經是一顆相當不錯的星了。他覺得一輩子看著這顆星,也不會膩。然後他之後就不再跟人交換星了。


而在這之後的不久,少年又遇見了少女。那一天少年和少女聊了很久,聊了這幾年的生活,失去聯絡的那幾年彼此做了些什麼事,很開心地什麼都可以聊。但是很有默契的是,兩個人都絕口不提自己的星。察覺了這件事的少年,開始越來越在意,雖然他沒有想要談論或交換自己的星,但也很好奇為什麼女孩,也都不提起自己的星?他很想再看一眼那顆星,但少女看來,似乎一點都沒有想要提起它的意思。眼看著時間越來越晚,他知道少女不久後就要離開了。於是,這時少年突然把自己的星拿出來。

少年說:妳看,這是我現在的星,是不是很漂亮?雖然還是比不上妳當年給我看過的星,但妳看,這是一顆相當不錯的星吧!我也已經決定,不會再把星拿來跟任何人交換了。

少女沒有立刻回應少年這樣的舉動,只是靜靜地看著那顆星,感覺上看得很仔細,似乎要把那顆星給深刻記在腦海裡的樣子。少年這時也不知所措,但也不好意思突然把星收回來,所以也只能和少女一起,呆呆看著自己的星,然後也看看少女的表情,然後再看看星。

過了不知道多久,大約一小時,也可能沒那麼久以後,少女說了一聲:很漂亮。然後跟少年表示說,她要離開了。

少年這時有點生氣了,覺得少女看了自己的星那麼久,才只有一句很漂亮,而且也不讓少年看看少女的星。於是拉住了少女的手說:等一下,請讓我看一下妳的星好嗎?

少女搖了搖頭。

少年:不願意給我看?

少女又搖了搖頭。

少年:妳沒有帶在身上?

少女沉默。

少年:那麼妳的星在哪裡?

少女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它現在在哪裡,它已經不屬於我,而且我現在也沒有星了。

說完這句話的少女似乎哭了,但少年沒有安慰她,也不再拉著她,只是眼睜睜看著少女哭了,然後離開了。

離開後的那天晚上,少年又把自己的星拿出來看。他想著,少女那時看著這顆星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她傷心嗎?她喜歡這顆星嗎?她是不是想要這顆星?可是,我已經不想再跟人交換星了,而且,現在她要拿什麼跟我換?她現在沒有星可以跟人交換了,憑什麼要把星給她?

那一夜,少年抱著星睡覺,像是深怕被人搶走星似地,抱著那顆星睡著。

那一夜,少年夢見了少女,還有當年看到的那顆星。在夢裡,他又再一次地仔細看了那顆星,觀察著星的時候,覺得它似乎比當年閃亮;那顆星似乎有點太過耀眼了,也不可思議地太過深邃,似乎可以把任何人都給吸進去。它是宇宙,是一切星星的起源,是一條無止盡的銀河。它實在太美,它不該讓任何人擁有,獨占它。

少年醒了,他哭著從夢裡醒過來,他好難過。是誰?他不知道是誰擁有了那顆星,甚至那個人還不將自己的星,跟少女交換。少年好難過,好難過,他想起了今天少女看著星的表情。於是,他決定要把自己的星,送給女孩。

隔天,少年約了少女見面。少年把自己的星,裝在一個貴重的盒子裡,交給少女。少年並沒有說盒子裡的是什麼東西,但從少女的表情和態度,看得出來少女知道盒子裡面裝了什麼。少女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把盒子收下,然後說了一聲:謝謝。

然後,在那一天以後,他們就再也不曾再見過面。

不知道是哪一天發生的事,少年終於發現自己不再是少年,他頭髮白了,皮膚鬆弛了,牙齒也快要掉光了。他以前不曾覺得時間有那麼快過,或者其實時間本來就是那麼快,只是他自己沒有察覺。然後,他了解到自己就快要死了。

他試著回想這一生做過的事,回想起親人和一些朋友,回想起那些和他交換過星的女孩,回想起自己的星,以及女孩那顆星,還有女孩。他只是懷念,他只是想著,他不恨任何人。

終於,他嚥下了最後的一口氣,然後緩緩地閉上雙眼。































最後,他做了一場夢,他夢到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變成了星,成為了宇宙。
就像當年他看到的那顆星,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