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2015台北電影節筆記[流亡的獨裁者]


英文片名: The President
導演:穆森馬克馬巴夫/Mohsen Makhmalbaf 
--------------------------------------------------------------------------

在我用英文片名The President找電影圖片的時候,搜尋出幾乎清一色都是歐巴馬的照片.....這是題外話。

如果說好電影最重要的就是好故事,那麼這是一部相當好的電影。並不是說這部電影故事結構本身有多精巧,而是它非常節制地在有限的電影時間裡,傳達了幾件重要的訊息。

電影虛構了一個獨裁政權的國家,以那個國家為背景,講述當有一天獨裁政權被推翻以後,那個國家可能會發生出哪些事情。故事以獨裁者本人和他的小孫子為視點,在躲避人民追殺的逃亡過程中,以難民的身分所經歷的革命後動亂。

獨裁者偷了一把吉他喬裝成流浪藝人,在與小孫子的逃亡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從前在權力位置上看不到的事情,他似乎越來越能懂得民眾的憤怒,知道自己的錯誤。而孫子也從兒童的視點,看到了成人社會的許多複雜,或者不合理之處。我想觀眾到後來或多或少,都會期望他們能夠活下來,因為在經歷過逃亡期間所經歷的事情以後,感覺他們慢慢地成為了更有人性的好人。

照理說當獨裁政權被推翻,人民應該可以開始擁抱民主,追求人生的自由與幸福。但實際上國家卻變得比獨裁者在位時還混亂,人民互相欺壓與掠奪殘殺,而這樣的混亂全被怪罪於逃亡中的獨裁者身上。好似奉獻獨裁者的性命,就可以讓這個國家從以前到現在,正在發生的醜陋現實一筆勾銷。

人民要的是復仇,要獨裁者付出他應得的報應,當這件事成為人民的共同目標以後,在成功復仇之前,這個國家無法再往前走一步,也無法恢復它應有的和平.....


電影拋出了幾個問題,當我們推翻獨裁政權(壓迫者)的高牆以後,我們擁有了權力,接下來是否要用那個權力對曾經的獨裁者復仇? 又或者,當我們擁有權力和民主以後,其實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獨裁者(壓迫者)固然使人痛惡,因為他曾經從人民身上掠奪,控制了所有人的自由,甚至家破人亡。但有一件事實是,獨裁者本身也只是一個人類個體,讓人民之所以痛苦的絕非只來自於獨裁者本身,而是構成國家的獨裁者系統。

為什麼要賦予單一的人類個體那麼大的權力?為什麼在權力結構下的人,會變得像是機器一樣執行殘酷的行為?為什麼當權力扭轉以後,曾經的被害者有可能成為加害者的那方?


我覺得,許多問題是來自於人們的思想。好比說,當人覺得自身的權利,可以交由他人來保障,甚至交由他人來思考,也因此認為他人必須對自己負上完全的責任以後,這樣的結果就是永遠地被他人限制。而"他人"這個詞也可以程度上替換成"國家",當你把自己的權利交給國家,讓國家幫你保障,幫你思考,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而且不能去質疑你的國家,無止盡地讓國家握有的權力越來越大,這麼一來你失去的就是民主,然後就是自由。

回到電影本身,這部電影很自然的讓我想到卓別林的[大獨裁者],它是一部經典的喜劇,同樣也是寓意頗深。讓這兩部電影連結的點,是卓別林那支獨裁者之舞,以及這部電影最後的答案。以前我看大獨裁者的時候,能夠了解到卓別林扮成希特勒的形象,用這個形象搞笑,跳舞或是演出許多荒謬橋段,都是用喜劇的形式去包裝那個時代的殘酷現實。相比之下喜劇和納粹同樣荒謬,一個是虛構故事,一個是真實歷史,沒有必要用電影重現一次歷史的殘酷,或是在電影中讓獨裁者人頭落地。那麼,就讓那些獨裁者們搞笑,讓他為我們跳舞,帶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歡樂,讓這些事永遠地被記住,希望它們不會再發生。

我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民主與自由的未來,而不是對於過去的復仇。


在這部電影的最後,獨裁者面對人民的審判,人們憤怒著計畫用各種方式殺害曾經的獨裁者。而這樣的群眾氣氛下,只有一個人站出來守護那位獨裁者。他的理由是如果就這樣殺害獨裁者,只是單純的復仇,那麼他們國家還是會一直落入從前那樣,在被統治的權力輪迴中,得不到真正的民主。

那樣的論點顯然無法獲得群眾的支持,堅持殺害獨裁者的人反問到,如果不殺害他,難道就這麼放過他,不讓他付出任何代價嗎?

那位守護獨裁者的人,在思考了一段時間後,最後像是靈光一閃地說了那麼一段話:

"那麼,就讓他跳舞吧。讓他為了我們的民主而跳舞。"


電影到這邊幾乎就結束了,沒有清楚交代獨裁者最後的結局,雖然從其他人民聽到那段話的反應來看,沒有一個人可能會被那段話打動.....


那段話太浪漫也太不切實際,但我卻覺得在電影裡,那段話是最深刻的一段台詞了。

我好像又多了解了卓別林一些,關於大獨裁者裡面那隻獨裁者之舞。
就讓獨裁者跳舞吧,為了我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跳舞,而我們也不再需要有下一位獨裁者。